前沿动态
复兴传统不是要回到过去 ——读《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
发表时间:2018-11-29 10:08:00    作者:朱雷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5日12版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版了多种论著,他在宋明理学及现代儒家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尤为学界所瞩目。北京大学教授杨立华曾评价他“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几乎完成了中国哲学通史的工作”。的确,陈来以一己之力,为专深之学,成通贯之局,其论著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哲学史研究领域中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守望传统的价值:陈来二十年访谈录》收录了作者近20年有关传统文化的演讲与访谈。这部书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生活中的事例发挥为深刻的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位有担当的哲学家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时刻,对传统的思考,对未来的期许。

 

激进与保守的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这必然对原有的社会文化造成冲击,带来对文化转型的强烈诉求。种种文化转型的设想不外乎两大类: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简单来说,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主张全盘西化。文化保守主义则往往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陈来认为,没有文化激进,社会变迁就缺少推动力,而没有文化保守,就缺乏稳定性。这两种文化倾向应该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不能太偏向一边。鉴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史是以激进的文化观为主导的,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掀起的“文化热”,也是以激进思想为主流。因此,陈来把自己这几年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是批评文化激进主义。(该书第8页,下同)

人们往往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没能像西方那样自发地步入现代,是受到本土传统文化的阻碍。一般来讲,世界近代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如西欧国家那样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从而进入工业文明,一是其他地区在既有的模式下通过移植、学习而使文化实现演进变革。前一种是创生性的,后一种是模拟性的。陈来精辟地指出,必须把阻碍一种文化“创生”现代化的原因和阻碍文化“模拟”现代化的原因区分开来,阻碍文化自主地实现现代化的原因并不必然也是阻碍该文化模拟现代化的原因。(第110页)20世纪后半叶,“后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没有一个是自发地进入现代化社会的,但它们的高速发展说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不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通过不摧毁传统的方式实现现代化。以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例,陈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未能自发地引导中国社会步入近代化,但中国文化的价值传统并不必然与模拟、学习、同化既有的现代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冲突。(第110页)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当今的责任,就是要理性地对传统进行批判性继承、创造性发展。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分

 

当代中国要继承和发展的对象,具体是什么呢?是全部的传统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如果是一部分,取舍的标准又该如何制定呢?一般来讲,传统文化包括一切在历史上出现过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思想性与哲学性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继承和发展全部的传统文化,显然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陈来对此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区分,他指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概念上应该有所区分。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诸如中医药、中餐等等,凡是历史上出现的文化现象都可归为传统文化。而文化传统则是指传统文化内在的道,是文化的精神、灵魂、气质。(第103页)

更进一步地,陈来把文化传统的核心规定为“价值传统”,价值传统反映了一个文化传统的价值规范、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传统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是道德品行的保证,是社会秩序的保障。价值传统是文明质量的保证,赋予存在以意义,维护古往今来的理想。(第102页)从陈来对价值传统的突出和强调,我们可以说,价值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核心,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内在于传统文化的中华文明之道。通过区分“传统文化”和“价值传统”,陈来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就与一般泛泛而言复兴传统的观点区别了开来。

通过区分传统文化和价值传统,陈来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相比于一般的保守立场,就具有了三个特点:内在性,开放性和责任化。

内在性本是陈来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一直贯彻的一种方法,是说要内在于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回答方式来阐明中国之道,不能以外来的观点框定中国哲学。对于传统文化,陈来也强调要把握其中核心与根基的东西,即价值传统。他说:“看待传统文化,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从人性和人生的需要、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自身的内在价值角度,来认识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第111页)“在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是传承优秀传统价值观,与读经、吟诵诗词、学习书法相比,这是根基性的精神传承。”(序言)

开放性是说,如果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着重在文化的具体载体方面,那我们对于传统的态度就只能是接受、学习和保护。比如对于古典诗词或书画艺术,今人基本上只能是学习和模仿古人,很难谈得上创新和超越。在此意义上,传统文化是封闭于现代社会的。但如果继承的重点在于无形的道,在于各种文化载体背后想要传达的精神和价值理想,那今人在面对传统时就更应该本于其基本价值观进行解释、创新和创造的工作。陈来说:“传统的复兴绝不是要回到过去,传统的延续更依赖于诠释,而诠释总是反映着时代的新变化,包含着新发展。”(第100页)以这样一种立场面对传统,传统就是向新的时代开放的。既然传统需要诠释,那么传统就不是什么定型的东西,仿佛我们可以拿来直接使用。

陈来深刻指出,传统在今天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以及发挥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传统本身,而是取决于今人对传统能理解和诠释到什么程度。他说:“传统是文化对于人的一种作用,而传统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又依赖于人对传统的诠释、理解。因此,传统的意义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如何在诠释的实践中利用它,如何创造性地传达其意义。”(第111页)因此,现代人应该意识到自己对于传统所负有的责任,不仅仅在传承,更在诠释和创新。内在性、开放性和责任化,体现了陈来作为学者的担当。

陈来的传统文化观建立在深刻的了解和反思的基础上,提供了独到的诠释和创新的思路。通过从一般的“传统文化”走向更为核心和根基的“价值传统”,为当前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视角,即不仅要“守望传统”,更要“守望传统的价值”。我想,这大概就是此书书名的深意所在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