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首届“海外中国哲学研究”国际学术研究讨会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召开
发表时间:2019-03-20 08:21:15    作者:陈志伟    来源:


3月16日下午,首届“海外中国哲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是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海外汉学中的中国哲学文献翻译与研究”开题报告会而组织的,与会者以课题组成员和其他参与课题的学者为主,同时也邀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讨会分为两组,即“海外汉学与中西哲学对话”和“海外汉学中的儒释道研究”,每组又分两场。与会学者在提交的参会论文的基础上,对海外汉学的中国哲学研究和中西哲学比较的论域展开了充分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首先对西电人文学院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表示祝贺,充分肯定了这个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同时他也指出海外汉学自身存在的问题,他提出,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既可以从学术性角度、从汉学专门性的角度去理解,也可以从纯粹哲学的角度、从哲学家的角度看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关注,以便全面了解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及其所受到的中国哲学影响,他认为海外汉学不一定限定在对于某一个历史任务、某一个具体问题、某一个学派有什么见解,背后涉及到的不仅是中国哲学是什么,更关系到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尤其是西方一些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态度和借鉴,更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在杨国荣教授看来,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作为对所考察对象的再考察,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自觉得既要站在何为中国哲学的立场上,也要选择更一般意义上的何为哲学的视野,这样的研究课题更有深度,意义揭示也会更具体化一点,如此以来就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已有历史考察的梳理,仅仅是对中国哲学的某人某物提出什么见解,我们既要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理解,也要关注更普遍意义上的哲学理解,在这样的领域当中提出什么观点、隐含什么观点,这对我们今天的思考就会提供一个更有意义的参照背景。所以在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当中做这样的分梳,有所侧重,总体上把对象的性质放在哲学史上,同时适当的也有哲学理论的关切,这对于哲学研究本身以及可能对于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所带来的借鉴意义会更广一点。
 

 
 

上海大学朱承教授从世界哲学视野出发,对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路作了梳理,以哲学的“共相”和“殊相”为标准,认为“海外中国哲学”依旧是以普遍性的哲学问题为其关注内容,其逻辑蕴含应该是,“发现于中国的哲学”又“被发现于中国以外的地方”,这样,海外中国哲学既具有普遍性的哲学特质,又具有中国哲学的特质,还具有“中国以外的”特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蓬教授指出,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可以作为我们国内学界的镜子,以此鉴照我们研究中的不足,从而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正教授以中国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的比较为例探讨了比较哲学研究的基本态度与方法底线。上海财经大学吴晓番副教授以沈清松《从利玛窦到海德格》一书的解读为例,讨论了中西文化的“相反相成”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丽丽博士从“一多关系”的角度梳理中西形而上学的异同,提出中西哲学是互镜与融通的关系。西北师范大学张美宏教授以20世纪儒家生命哲学为中心,讨论安乐哲对中国哲学的忧思,认为“中国哲学只能讲中国话”。陕西师范大学宋宽锋教授从中国哲学界近年来的“反向格义”之争的角度批判了中西哲学比照中的本质主义迷误。西北大学魏冬教授评论了关学人物党晴梵的《关学学案》,概括了此说的学术特点,以此揭示关学历史建构的近代转型,强调在这种转型过程中,西方哲学对关学的重大影响。来自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观音堂佛祖庙的万白安(Bryan Van Norden)教授以“Knowledge and Action in Chinese Philosophy”为题,讨论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识与行动之关系,从德性伦理学的角度厘定了儒家哲学的理论特点和学术关怀。中山大学张逸婧博士给我们梳理了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这为我们的课题以及此次会议提供了非常重要且有益的补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珏副教授在会上讨论了老龄化背景下代际公平问题的中国视角,指出中国哲学传统资源可以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释和应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万强博士考察了海外汉学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指出海外汉学对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考察往往在“求同”与“察异”之间来回摆荡。
 


 

陕西师范大学林乐昌教授考察了张载《西铭》的宗教特性及其影响,他认为在《西铭》篇中有神性因素,而整个《西铭》篇浸润着深厚的宗教关怀,这一点影响了海外汉学的中国哲学研究视角和思路。中国人民大学温海明教授以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一书为中心,讨论了“角色”在中英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及其相互沟通的可能性。上海财经大学刘旻娇博士以李耶理、万百安和刘新艳等汉学家对孟子“勇”德的考察为例,梳理了海外汉学家诠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理路和理论特色,以及这种诠释对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的借鉴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朱锋刚副教授系统考察了利玛窦的《二十五言》中爱比克泰德思想,以此为出发点,反思中国传统哲学在海外汉学家群体中与西方哲学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陈志伟副教授以安乐哲学的儒学诠释为核心,考察了儒家人性存有论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的过程哲学在海外汉学的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关系,认为以美国新实用主义的过程哲学和经验主义解读儒家人性论无法契合于儒家原义,儒家人性论是一种存有论,因而有其作为逻辑条件的实然性的意义,以此保证应然性的实现。河南大学臧要科副教授以理雅各的《道德经》诠释及其对“无为”的解读为中心,将孟子“以意逆志”的诗经诠释方式运用于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的具体事例之中,从而将一种特殊诠释方法升华为普遍的哲学诠释原则。来自丞宝(上海)实业有限公司的朱明女士给我们介绍了民间佛教、道教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从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当代,展示了中国传统宗教在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诸国的传播过程和民众对中国传统宗教的接受情况。海南师范大学陈鑫副教授关注于唯识学与现象学之间的比较与融通,在他看来,唯识学与现象学都是一种意识哲学,两者之间可以达成交融,从这个角度看,海外汉学家例如耿宁在这方面的工作有很重大的意义。北京大学田凯文(Kevin James Turner)博士用美国新实用主义的“经验哲学”反观庄子的身心观,他作为海外汉学界的后起之秀,以精湛的文本解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我们展示了海外汉学的生机与活力。贵阳学院的顾毳博士以中西互镜为视域,介绍了印度僧人寂护的思想在中外哲学界的研究情况,尤其是国外佛学界对寂护思想的重视为海外汉学佛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内容。西北政法大学张磊博士从朱利安的庄子哲学研究出发,重新反观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迂回”进路,将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当代汉学家朱利安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和基本宗旨加以概括和介绍,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海外汉学学理透视。
 

 
 

最后,宋宽锋教授和温海明教授分别对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讨论作了精彩的总结,为首届“海外中国哲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首届“海外中国哲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丰富,议程紧凑,堪为一场关于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的思想盛宴。研讨会集中了国内关注海外汉学中国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论题进行了有益讨论,必将会对国内海外汉学研究提供镜鉴。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