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好书推荐:《宋明儒学中“身体”与“诠释”之维》
发表时间:2019-01-03 10:11:00    作者:    来源: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身—心、物质—精神、是—应当、事实—价值等一系列的二元对峙构成了近现代西方主体性哲学论说的基本架构。人从“存在的大链条”之中脱落出来,伴随心灵自由与尊严的证成而来的则是孤独感、疏离感与陌生感,可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人在异己、异质的世界之中没有任何归属感,于是人生意义便完全局限于人之意识领域。心与身、人与自然断裂乃是“虚无主义根本”——约纳斯(Hans Jonas)如是说。

另外,身心二元论还被认定为西方社会“宰制结构”的表现:在此宰制结构中,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文明(西方)与“野蛮”(非西方)、人与动物,跟心与身形成了同构关系。在其中,每一个对子的前一方是理性的、精神性的,因而是有价值的、有目的的,而后一方则是非理性的、物质性的,因而是无价值的、无目的的。所以前者必须主宰、征服后者。身心二元论的危机成就了当代西方思想的“身体转向”的生机。

反观近百年儒家哲学的建构,挺立儒家思想的“主体性”意识,是儒学遭遇现代性自我更生的一个重要路径,毕竟“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是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取向。但不应因此而忽视儒家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背后的身体向度。儒家的主体性不是封闭于纯粹意识领域之中的存在,而是透过身体的“孔窍”而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无论是“忧患意识”、“乐感体验”抑或是“道德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的“觉情”“实感”之体现与表达。

不啻如此,在儒家文化中,作为“主体”的身体在“根于”父母、“连着”兄弟、“带着”妻子,并进而“联属”国家天下之同时,亦“统会”上下古今,故儒家的“主体”亦是世代生成的主体,是在时间(代际)与空间(人际)的无限绵延、扩展的主体。“天道”、“父母”、“圣贤”乃是生成、成就这个“身体主体”的三个源头。身体主体的这种“世代性”“历史性”向度在儒家圣经诠释传统之中则表现为“尊古”“尊经”“尊圣”与“尊道”“尊心”之间的一系列互动与紧张:尊古、尊经、尊圣使言说始终保守经典诠释的儒学性格,而尊道、尊心,作为张力的另一端则保证儒学经典诠释的生存性特质,亦保证儒学思想在诠释性的认信过程中始终保持创新与活力。

 

全书系由“身体”与“诠释”两编构成。

“身体”编议题有三。(1)通过阐述身体之为“窍”的观念与“身不自身”的观念,揭示儒家身体独特的存在论地位(2)通过考辨“腔子”“镜喻”使用源流,揭示儒学身心性命之学中的具象思维、能近取譬与“体知”特质,(3)通过引介“镜像神经元”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儒家真诚恻怛的良知呈现说背后的神经学基础。

“诠释”编议题亦有三。(1)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的个案考察,揭示儒家圣经阅读共同体之中经典阅读与身心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2)通过对王阳明四句教三次辩难及《大学》经传怀疑现象之考察,揭示儒家经典诠释过程之中的“尊经”与“尊心”辩证关系。(3)通过对《大学》诠释史中“新”“亲”一字之争的思想谱系的考察,揭示先行的“问题意识”之置换使得儒家经典诠释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内在机制。

 

目录

上编 身体之维

第一章 回到身体:当代思想中的身体转向与儒学研究

第二章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存在论建构

第三章 “身不自身”: 罗近溪身体论发微

第四章 “恻隐之心”、“他者之痛”与“疼痛镜像神经元”

第五章 “心”与“腔子”:儒学修身的体知面向

第六章 宋明儒学中的“镜喻”

下编 诠释之维

第七章 朱子读书法:诠释与诠释之外

第八章 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

第九章 儒学经传中“怀疑”与“否定”的言说方式

第十章 “亲民”抑或“新民”:从传统到现代

 

作者简介:陈立胜,山东莱阳人,哲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州:1999;北京:2017),《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台北:2005;上海:2008;北京:2018),《身体与诠释:宋明理学论集》(台北:2011, 2012)等。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属于“中大哲学文库”丛书,“中大哲学文库”是为了纪念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六十周年、中山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推出的一套体现中山大学哲学系学术水准的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八种图书,除本书外还有:

 

倪梁康:《意识的向度——以胡塞尔为轴心的现象学问题研究》

张任之:《心性与体知——从现象学到儒家》

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

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修订版)

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

龚隽、陈继东:《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在东亚视域内的知识史论述》

廖钦彬:《近代日本哲学中的田边元哲学:比较哲学与跨文化哲学的视点》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