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2月新书】一个当代的、大众的儒学——当代新荀学论纲
发表时间:2019-02-27 20:55:59    作者:刘又铭    来源:

 

    一个当代的、大众的儒学——当代新荀学论纲
              (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作者:    刘又铭        
            ISBN:    978-7-300-26158-4    
                  定价:    28.00    
             出版日期:    2019-02-26    
                  2019年3月上市

 

【关于作者】
刘又铭,1955年生,台湾嘉义人,成功大学工程科学系学士(1976年),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1992年),政治大学中文系教授(2000— )。年轻时出入儒家、基督教、佛教、心理分析,最后选择了儒家,并且在儒家中从孟学(孔孟之学)立场逐渐转向荀学(孔荀之学)立场。自2001年起,尝试建构“当代新荀学”,提倡“当代新儒家荀学派”。著有《马浮研究》《理在气中——罗钦顺、王廷相、顾炎武、戴震气本论研究》《<大学>思想——荀学进路的诠释》等书,以及《从“蕴谓”论荀子哲学潜在的性善观》《<大学>思想的历史变迁》《中庸思想:荀学进路的诠释》《明清儒家自然气本论的哲学典范》《儒家哲学的重建——当代新荀学的进路》等论文。

【关于本书】
自宋明以来,儒学圈普遍尊孟抑荀,并且多从孟学立场曲解荀子思想。本书作者自2001年起,以“当代新儒家荀学派”的立场和“创造的诠释学”的精神,建构一个“当代新荀学”的基本理路,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本书的要旨如下:(1)跳出孟学立场的误读,彻底重读《荀子》,为荀学哲学找到一个全新的、等值的、比较符合华人心理倾向的表达形式,如天人合中有分、弱性善、积善成性等,可称作“荀子哲学的普遍形式”。(2)以此普遍形式为标准,将历代许多隐性的荀学思维挖掘出来,呈现一个完整壮阔的荀学哲学史。(3)本着“当代新儒家荀学派”的立场,表彰荀学(孔荀之学)的正当性,接着明清自然气本论讲,建构一个具有本土现代性,能与当代文化、当代学术高度相容的,属于全民大众的“当代新荀学”。


 

自序

文 | 刘又铭
 

本书是五篇不同文稿的合集,因此不是从头到尾为一个整体的论纲,而是同一个论纲的五个不同的变奏(详下文)。这样的面貌,大致保留、呈现了我的当代新荀学的发展轨迹——这个轨迹目前还在持续着。不妨说,我有意用这具体的轨迹,邀请学界朋友们参与进来。
 
我所谓的当代新荀学是在当代新儒家荀学派的视野与脉络里提出来的,是为了作为当代新儒家荀学派的一个可能的(而不是唯一的)理论形态而提出来的。
当代新儒家荀学派?这个提法颇为突兀,跟“当代新儒家”一名的习惯用法不合,我来解释一下。
 
毫无疑问,在20世纪里,当代新儒家是儒家孟学阵营里一个特别有创造力也特别有贡献的学派的专名。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自20世纪末以来,两岸甚至全球的儒学圈已经有更多不同的学派与学者(孟学、荀学都有)站出来,面向当代世界,各自提出他们的当代观点与当代儒学方案了。对这些学派、这些学者,我们如果不叫他们当代新儒家的话要叫什么?应该说,20世纪里当代新儒家一派的得名是形势使然因而也是理所当然,但如今情况改变,当代新儒家就不再适合用作儒家内部单单一个学派的专名了。
 
事实上,学界在某些必要情况下早已逐渐改用港台新儒家一名来称呼原先的当代新儒家,来跟大陆新儒家相对比了。这个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当代新儒家一名原先的用法已经不太适合新的情境脉络,已经逐渐造成使用上的不便了。其实,进一步看,就连港台新儒家、大陆新儒家,以及其他更晚出的名号如波士顿儒家、夏威夷儒家(这两者也应该属于当代新儒家)等也都有同样的问题。稍为思考一下就不难体会到,这些名号一样不适合作为某一个特定学派的专名。以波士顿儒家为例,熟悉波士顿儒家情况的人都知道,单单波士顿一个城市里头,就有持孟学、荀学两种立场的学者在活动。
 
基于上述理由,我建议把上述当代新儒家、港台新儒家、大陆新儒家甚至波士顿儒家、夏威夷儒家等名号按照字面意义还原回去,都作为一个时代以及各个地域的儒家的各个学派的大共名来使用。也就是说,当代新儒家一名改用作凡是自觉地活在当代、担负当代的儒家各个学派、各个学者的大共名。然后,在那上面加上地域名称就变成各个地域当代新儒家的大共名,例如港台当代新儒家、大陆当代新儒家、北美当代新儒家、波士顿当代新儒家、夏威夷当代新儒家等(当然,“当代”二字可省略)。最后,在这些大共名底下,才是相关各学派自己的名称,例如孟学派、荀学派以及其他更进一步区分的各个名称。
 
便是按照这样一个新的界定,我把原来的当代新儒家改称当代新儒家—孟学派—熊牟学派。也把新兴的大陆新儒家、波士顿儒家、夏威夷儒家等各派学者,都移到作为大共名的大陆(当代)新儒家、北美(当代)新儒家、波士顿(当代)新儒家、夏威夷(当代)新儒家底下。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提议,还需经过大家的斟酌取舍。
 
倘若这个提议大致可行,那么未来人们就可能会这样子叙述当代新儒家的历史了:20世纪,当代新儒家孟学一路的熊牟学派创始有功,独撑大局;到了21世纪,则孟学、荀学两路诸多学派相继出现……
 
我从1989年左右就已经开始研究荀学了,然而我的当代新荀学——作为当代新儒家荀学派一个可能的理论形态——是从2001年才自觉地、正式地开始设想、探索、建构、整并的。
 
本书所收录的,便是从2001年以来至今16年我关于当代新荀学的基本观点的论著,包括三篇论文、一篇演讲稿以及一篇短论(按发表先后次序排列)。收录时,每篇都参考我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按照我目前最新的想法、措辞与用语做了尽可能的统整、修订和大幅的增补,等于全盘改写过,是我此刻最新的论著了。 

底下是这五篇文章当初撰写、发表的情况,这些情况部分地反映了我的当代新荀学发展的轨迹。 

(1) 《荀子哲学的普遍形式与荀学哲学史的新面貌》 

这篇起初以《论荀子的哲学典范及其流变》为题在佐藤将之教授所规划、促成的“荀子研究的回顾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云林科技大学,2006年)上宣读,其后改以《荀子的哲学典范及其在后代的变迁转移》为题在《汉学研究集刊》第3期(云林科技大学,2006年12月)刊出,然后这次才改为现在这个新题目(新题目的“普遍形式”一语在2006年的原稿里还没出现)。这篇以较早的《从“蕴谓”论荀子哲学潜在的性善观》(2001年刊出)、《合中有分——荀子、董仲舒天人关系论新诠》(2005年撰,2007年刊出)二文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写成。文中将荀子哲学诠释为一个比较具有普遍意义与正当性的新面貌(例如“弱性善论”等),据此将历史上若干失联的荀学论述找回来,并提议建构一个当代新荀学来开展当代新儒家荀学派。这篇算是我的当代新荀学的基底的部分。 

(2) 《当代新荀学的基本理念》 

这篇先在“儒学全球论坛: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2007年8月)上宣读,然后在《儒林》第四辑(2008年12月)刊出。这篇将我对荀子哲学的创造的诠释称作“普遍的荀子哲学”。现在看来,这个名称并不恰当。这篇延续上一篇而来,进一步思考,提出当代新荀学几个初步设想与基本理念,或许可以看作我的当代新荀学的绪论、绪言。 

(3)《儒家哲学的重建——当代新荀学的进路》 

这篇先在“国际儒学论坛: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12月)上宣读,增补后收入汪文圣主编的《汉语哲学新视域》(台湾学生书局,2011年),并刊载于《邯郸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2012年3月)。这篇将我对荀子哲学的创造的诠释正式称作“荀子哲学的普遍形式”(2011年);并且接着明清自然气本论讲,建构一个当代新荀学进路的儒家哲学典范。这篇对前面两篇的观点做了扼要的表述,然后进一步将当代新荀学的构想初步具体地完成了。 

上面这三篇可以看作我的当代新荀学的发展三部曲。我等于是以这三篇为基础,展开后续的、进一步的研究,然后现在再根据后续研究的成果,回头修订、更新这三篇(以及底下的两篇)的内容,完成这本书的。 

(4)《儒家情怀荀学派》(演讲稿) 

这篇是应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之邀于2012年4月27日在北京大学儒行社演讲的讲稿。这篇从生命情怀(或者说生命情调)、宗教信仰的角度切入,尝试将当代新荀学进路的荀学派儒家思想介绍给听众。 

(5)《一个当代的、大众的儒学——当代新荀学》(短论) 

这篇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之邀而写,发表于《国学学刊》2012年第4期,是该期《荀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专栏里头的一篇短论。这篇是对我的当代新荀学的一个扼要的介绍。 

这五篇当初都是独立发表的,因着需要,某些观点、题材、注脚在五篇中便重复地出现。还好的是,由于每一篇论述的情境、重点不同,所以,同样的观点、题材在每一篇里头论述的角度、意味与详略也是各不相同,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加强。因此,这次改写,我基本上保留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目前这全新的五篇,仍然是彼此衔接呼应但又相对独立,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前后跳跃地读(例如先读最后两篇较短也较通俗的介绍性文字)。 

简单地说,我的当代新荀学的论述进路是:(1)本着“创造的诠释学”的精神,兼顾“意谓”“蕴谓”两层,彻底重读《荀子》,帮荀子哲学找到一个新的、等值的、比较符合华人心理倾向的表达形式(天人合中有分、弱性善等,我称它为荀子哲学的普遍形式)。(2)以此荀子哲学的普遍形式为标准,将历代许多隐性的荀学找出来,呈现一个比历来所以为更完整的荀学哲学史图像。(3)在当代新儒家荀学派的脉络里,接着明清自然气本论讲,建构一个具有本土现代性的,能与当代文化、当代学术高度相容的当代新荀学。 

至于我这个当代新荀学的基本理路则是:(1)以气为本、理在气中的本体宇宙观。(2)禀气即性、理在欲与情中的心性论。(3)一气流行、天人合中有分、理在物与事中的生活世界图像。(4)就着自然生命整体,向前方与未来自我超越的修养工夫论。 

这些年来,针对我的当代新荀学,学界初步有四个直接的质疑。请容我在这儿简单解释一下: 
其一,“把荀子哲学诠释为某种程度的(合中有分的)天人合一论与性善论,这算不算是迁就孟学价值观,靠拢孟学,把荀学变质,变得孟学化了呢?” 
 
不是的!荀子哲学跟孟子哲学本来就不是极端对反。事实上,荀子跟孟子共同分享了儒家的基本价值观,两者虽有相对的差异,却不是极端对反。因此我所谓“弱性善”等的诠释只不过是揭示荀子哲学的真相,只是让荀子哲学回到原有的位置而已。应该说,提出上述质疑的人,恰恰是深深受到孟学一系的荀学诠释(也就是把荀子哲学尽量往相反的一端去做解释)的误导了。 
其二,“明清自然气本论者例如撰写《孟子字义疏证》的戴震怎么会是荀学派呢?我们怎么可能比戴震更清楚他自己的哲学立场呢?” 
 
是的,这是有可能的!华人文化是群体本位、关系本位的文化,而戴震从小处在尊孟抑荀的氛围里,意识深层受到群体价值观的制约,因而其哲学论述就难免表现为“孟皮荀骨”的形态了。也就是说,在华人文化生态下,这种“孟皮荀骨”的现象绝对是可能的。我们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儒学史上的这个“孟皮荀骨”的现象,在华人文化生态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其三,“历史上一个个儒者,处在孔孟荀思想、经学资源以及儒释道丰富多样的思想史脉络里,多方地接触、容受,自由地反应、开拓,怎么能死死板板硬将他们归为孟学或荀学呢?” 
 
没错,历史上每个儒者的思想在具体内容上总不会是单一来源、绝对纯净的;不过,单就根本立场、基本性格与终极归趋来说,我们还是可以将许多儒者的思想一一区分为孟学或荀学的路线。不如说,反对这样子区分的,多半还是孟学一系的学者。他们习惯于“一个唯一正确的、孟学式的儒学”,于是眼中只有好的、正当的儒学与不好的、不正当的儒学的差别,所以也就不觉得有必要一一地鉴别检视、区分孟荀了。 
 
其四,“‘当代新儒家’和‘当代新儒家荀学派’的名号可以是自己喊的吗?” 
 
当然可以!名号虽然不是自己说了算,虽然还是得面对学界的讨论与检验,但也未尝不能自己先喊一喊——这主要就是标明立场、路线、旨趣,并非给自己加上冠冕和光环。 

最后还应该说的是,本书中我所谓的当代新荀学与当代新儒家荀学派都是一个柔性的、开放的提议。如果有人自认属于这个路线,欢迎一起来努力。如果有人主张跟我不一样的、另一种形态的当代新荀学,我也会说:那是当然的! 

2017年12月22日写于政治大学中文系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