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香江哲学书系: 贾晋华教授《从礼乐文明到古典儒学》新书出版
发表时间:2020-09-05 13:26:38    作者:    来源:“热烈与冷静”微信公众号


内容简介:

探讨古典儒学如何从早期礼乐文明的母体孕育发展,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虽然学界在此方面已经硕果累累,但是关于古典儒学众多重要观念的形成和演变,仍然有待更多具体而微的追根溯源研究。而且由于周代礼乐文化本是宗教、伦理、政治、经济、文学等的混融系统,仅靠单一的哲学研究难以有真正的突破。本书将运用语文学与哲学、宗教、文学等相结合的跨学科方法,以及竭泽而渔地搜集运用相关传世和出土资料,探究古典儒学伦理学和诗学的一组核心观念及其礼乐渊源,主要包括义、仁、恕、诚、情、命、兴、赋、群、感等,通过精细入微的考辨析论,对每一观念范畴皆做出创新性的诠释,从而以崭新的视角展现从周礼到古典儒学的发展演化过程。

 

贾晋华,厦门大学文学硕士,科罗拉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扬州大学讲座教授、澳门大学兼职教授,并曾执教于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宗教、文学及性别,已出版众多学术论著,主要有 Gender, Power, and Talent: The Journey of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古典禅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汲古书院,2017)、The Hong 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in Eighth- 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15) 等。

            


贾晋华教授

 

《从礼乐文明到古典儒学》后记
文|贾晋华
  记得四十年前在厦门大学读硕士的第一堂课,周祖譔师就突出强调文史哲不分家的中国学术传统,并要求我们到历史系和哲学系修读课程。中文系的课,周师指定我们修读黄典诚教授的训诂学课(我自己另外旁听了音韵学)。周师亲自为我们讲授的课,大多是阅读和讨论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以及唐人别集、总集等,主要也是史学、文献学和考据学的训练。周师是唐代文学的著名专家,研究生就读于老清华大学,师从浦江清先生,最推尊陈寅恪先生的学问,故格外强调传统学术的传承。

  在我读硕士和刚毕业任教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文化热和思想启蒙热方兴未艾,优秀的文化史、思想史和宗教史著作纷纷涌现。因此在此段时间内,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的大量著作,大多都超出文学的范围,由此而进一步打通人文各学科的界限。硕士毕业后,我在厦门大学教书十多年,除必修课按规定必须讲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修课都是自行设计和讲授佛教与文学、道教与文学一类跨学科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同时也不断开拓我的知识范围。这些课程的开设和拓展,深受研究中国宗教与文学关系的著名专家陈允吉师和孙昌武师的熏陶教导。

  20世纪90年代我去美国读比较文学博士,抵达后才知道核心课程都是哲学类(课程)。这些课程虽然题为19世纪以前批评理论、20世纪批评理论等,但所谓批评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理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从索绪尔、弗洛伊德到福柯、德里达,每星期要求读一部原著和交一篇读书报告。我一到校,老生们就警告我,修读这些必修课是要脱一层皮的,一定要等身体状况最好、时间最充裕时才选修。此外,东亚语文系这边的教授们也不限于文学的范围。柯睿(Paul W.Kroll)师是研究中国宗教与文学关系的著名专家,上课时总是大力提倡跨学科研究,批评现代界限严明的人文各学科阻挠了学术发展。我上柯师的课总是深受启发,时时都在拓展新的视野,并受到国际学术规范的严格训练。卡斯(Victoria B. Cass)师擅长于比较研究,所授中英小说比较等课并不限于文学比较,而是在社会、历史、思想、性别意识、文化等多方面展开比较,也同样使我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博士资格考试,按要求必须考三个不同的领域和时期,我选做的是先秦哲学、魏晋南北朝历史和唐代文学。本书中的第一、十一两章初稿就分别是博士资格考试的论文和提交柯师所授课的学期论文。

  在美国读书时的另一件幸运之事,是著名思想家李泽厚教授和刘再复教授也碰巧从那时开始定居我读书的科罗拉多大学所在城市博尔德(Boulder,Colorado),由此而增加两位可以时常请教的老师,受惠之深,难以尽言。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著名易学专家司马富(Richard J.Smith)教授的学问人品多年来亦对我有深厚的启示和帮助。而近年来我有幸参与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World Consortium for Research on Confucian Cultures)的活动和组织工作,与著名儒学专家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及众多儒学学者有较多请教的机会,也进一步深化我对于儒学的理解。

  我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先秦哲学部分时,已经注意到有关礼乐文化与古典儒学的源流关系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可以成为很好的研究课题。然而,由于我当时对禅宗兴趣浓厚,最终还是将博士论文的题目定为《洪州禅与唐代文人》。其后修订博士论文时,由于洪州禅研究在文献和义理两方面都尚不充足,我就集中于这一课题,出版了《洪州禅研究》(The Hongzhou School ofChan Buddhism in Eighth- 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一书,后来又扩展为《古典禅研究》一书。我在《唐代集会总集和诗人群研究》一书中,也注意分析诗人诗作所蕴含的儒、道、释等思想观念。另外出于一些客观的原因,我还用了许多时间做道教和女性性别研究,出版了编著(合编)《性别化中国宗教》(Gendering Chinese Religion: Subject, Identity, and Body)和专著《性别、权力和才华:唐代女道士的生命历程》(Gender, Power, andTalent: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

  但是,博士毕业以来的二十年中,我并没有放弃读博时所思考的课题,断断续续地在撰写和发表有关礼乐文化与古典儒学关系的论文。特别是在澳门大学执教的几年中,我主要讲授的是《论语》《孟子》、中国哲学、亚洲哲学、哲学宗教学研究方法和专题等课程,教学相长,通过和学生一起细读和讨论经典文本,从中获得许多灵感。由于我不善言谈,讲义往往写得比实际讲的还多,有时相当于一篇论文。本书的第二、三、六等章的初稿就是当时备课的讲义,其它不少章节的主要论点也萌发于教学过程中。由此集腋成裘,积累了大致围绕同一课题的十多篇论文。李泽厚师从多年前就一再催促我将这些论文编辑成书出版。今年上半年承著名哲学专家王庆节教授和黄勇教授厚意约稿,特别是黄勇教授热心地鼓励催促,使得我终于下决心抽出时间,完成修订旧文、编排成书的工作。从撰写各章论文到修改编排成书,黄晨曦博士和潘碧薇硕士先后帮助做了不少搜集资料、整理文章格式和编辑参考书目等工作。责任编辑刘旭博士不但热情鼓励、精心编辑、订正错讹,而且不厌其烦地接受我的反复修订补充。

  值此交上功课之际,谨向以上所提及的和未提及的所有教导过、帮助过我的师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也期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正。

 

贾晋华

2019年11月草于香江聚石斋


目录

 

导论
上编 从礼乐到古典儒学伦理观念
第一章 从礼文化到古典儒学的义观念
第二章 义务和权利:从礼制到古典儒学的义利观
第三章 恕和仁:古典儒学的道德银律和金律
第四章 诚之宗教礼仪起源
第五章 礼作于情:《性自命出》与古典儒学情感伦理学
第六章 从天命到命运:古典儒学关于个体存在的思考
第七章 《周易》经传的性别观念和礼乐关联
下编 从礼乐到古典儒学诗学观念
第八章 六诗之现代“诠释循环”及其消解
第九章 兴及兴诗探源
第十章 释赋:从乐舞到诗体、技巧和赋体
第十一章 诗可以群辨
第十二章 感物说溯源:从人神感应到关联模式
引用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后记

 

“香江哲学书系”·第一辑书目

黄 勇《当代美德伦理:古代儒家的贡献》

黄慧英《解证儒家伦理》

贾晋华《从礼乐文明到古典儒学》

张锦青《哲海探骊: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王庆节《亲临存在与自在起来:海德格尔思想的林中迷津》

姚治华《自证:意识的反身性》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