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
李尚信:去蔽除障明德丰——《周易》古经丰卦解读
发表时间:2015-05-28 22:58:22    作者:    来源:

【摘要】丰卦的主题是讲明德之丰,其卦辞则讲王者的丰大明德,各爻爻辞则围绕明德之丰讲三个问题:第一,臣子要择明德之主而事;第二,君主的明德亦有被遮蔽的时候,君主的明德被遮蔽后,其丰大之明德有一个从被遮蔽到重新复显的过程;第三,古人倡导的是明德之丰大,如果过分贪图物质享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或丰大,则其凶必至。《周易》古经很可能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明确谈到去蔽的著作,荀子的去蔽思想无疑是对《周易》古经去蔽思想的深化与发展。而本卦只是讲明德被遮蔽而不是完全消失,此一理路似为《中庸》等所继承并发扬光大,而开显出中国哲学人性论的已发和未发、已显和未显的重要和基本理论。

【关键词】丰卦;丰大;蔽障;明德丰大

 

关于《周易》古经的丰卦,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理解。本文通过对丰卦的卦、象、辞、意进行反复的调适与整体思考,提出了一种新的整体解读思路,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批评。

“丰”,王弼本、《周易集解》本、楚竹书《周易》、王家台秦简“易占”俱作“豐”,唯石经《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作“豊”。《经典释文》释豐卦之“豐”曰:“依字作‘豐’。今并‘三’、直画,犹是变体。若‘曲’下作‘豆’,‘禮’字耳,非也。世人乱之久矣。”依陆德明之说,‘“丰”是“豐”之变体,而石经与帛书《周易》“豊”字乃为讹字,本卦卦名正字只能是“豐”字。

“豐”,《说文·豐部》许慎曰:“豆之豐满者也。从豆,象形。”段玉裁注:“豐谓豆之大者也;引申之,凡大皆曰豐。”《豐·彖》“日中则仄”,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豐者,至盛。”《经典释文》:“《彖》及《序卦》皆云‘大’也。案:‘豐’是腆厚光大之义。郑云:‘豐’之言腆,充满意也。”故,“豐”既有丰大等中性义,又有丰盛、盛大、腆厚光大等褒义。

丰卦卦象为离下震上。程颐《程氏易传》曰:“震,动也;离,明也。以明而动,动而能明,皆致丰之道。明足以照,动足以亨,然后能至丰大也。”明是明德,动是行动、实行。有明德而去行动、去实行,什么事都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故能致丰大。此由丰卦卦象所得卦义,实为丰之褒义,此亦确为丰卦之基本卦义。然就丰字本身而言,其又确有丰大的中性义,此由后文所释丰卦经文将不难明之。这可能是以前的各种解读所未明确揭示的。

而基于对丰卦卦名、卦象、卦义与卦爻辞的整体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丰卦的主题就是讲明德之丰,而其卦辞则讲王者之丰大明德,各爻爻辞则围绕明德之丰讲三个问题:第一,臣子要择明德之主而事;第二,君主的明德亦有被遮蔽的时候,君主的明德被遮蔽后,其丰大之明德有一个从被遮蔽到重新复显的过程;第三,古人倡导的是明德之丰大,如果过分贪图物质享受,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或丰大,则其凶必至。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丰,亨”,丰大且亨通。

“假”,《说文·人部》、《广雅·释诂一》皆云:“至也。”此处解为达到、做到。

“之”,指前面的“丰亨”。

“王假之”,即“王至丰亨”也,就是“王做到丰大且亨通”的意思。

“王假之,勿忧”,当释为“王假之,则勿忧”之意,即若王能做到丰亨,则不用担忧。

“宜日中”,即王者宜像太阳居于中天时那样,明德盛大,普照天下,泽被万民。

整个卦辞的意思是:

丰大且亨通。王能做到如此,则勿需有什么担忧。王者宜像处于中天遍照天下的太阳一样,以王者之盛德,泽被天下万民。

整体卦辞是讲王者要是能做到明德丰大,则国家自然太平无忧;而王者欲要做到明德丰大,就要像太阳居于中天那样,守德持中,惠照天下。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遇”,《说文·辵部》:“逢也。”江藩《周易述补》同此释。

“配”,马王堆帛书《周易》作“肥”;《经典释文》曰:“郑作妃。”妃、配当为古今字,肥则是假借字。《尔雅·释诂上》“妃,匹也”,邢昺疏:“妃,合耦之匹也。”即恰合之匹配,亦即恰配、正配之意。

“遇其配主”,即逢遇恰配、正配之主。

“虽”,马王堆帛书《周易》作“唯”。“唯”“虽(雖)”通假。依上下文,作“虽”解较合适,意为即使、纵然。

“旬”,《经典释文》曰:“均也。……荀作均,刘昞作钧。”王弼《周易注》、程颐《程氏易传》等亦皆作“均”解,意为均等。亦有解为“十日”者,如郑玄(张惠言辑《周易郑氏注》)、虞翻(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胡瑗(《周易口义》)、来知德(《周易集注》)等。我以为,依上下文和全卦的中心主题,此处解作“徇”(即为了某种目的而死之意)更为切当。《集韵·线韵》曰:“徇,以人从死。”亦即今人所谓“殉身”之意。

《诗•大雅•江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旬,通作徇。”扬雄《太玄•昆》“奚足旬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旬,犹徇也。”这是在巡视的意义上旬、徇相通。《尔雅•释言》“徇,遍也”,郝懿行《尔雅义疏》曰:“徇者,旬之假音也。”邢昺《尔雅注疏》则以为“徇、旬音义同”。这是在周遍的意义上旬、徇相通。

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死的意义上,旬、徇相转的音理相同,亦得相通。又徇与殉相通。《史记•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同,《索隐》:“亡身从物谓之殉。”《史记•韩世家》“将以楚徇韩”,《索隐》:“徇,从死也。”旬与殉,亦相通。

“虽旬无咎”,即使殉身,亦无过咎。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找对了值得跟随的主子,将来即使为之牺牲了性命,也不能说当时的选择有过咎。

至于丰初九《象传》云“过旬灾也”是否与上面所解“虽旬无咎”相矛盾呢?我认为,《周易》经传原非一时所作,传也未必对经文都有完全正确的理解。实际上,这一认识在学术界正在逐渐成为共识。

“有”,《玉篇·有部》:“得也。”

“尚”,《尔雅·释言》“庶几,尚也”,邢昺疏:“谓心所希望也。”《汉书·叙传上》“尚粤其几”,颜师古注:“尚,愿也。”“愿”即愿望,与“心所希望”乃一义也。

“往有尚”,往前走下去能得所愿,即能得到所希望的结果或满意的结果。

整个初九爻辞的意思是:

逢遇恰配之主,即使以身殉主,亦无过咎;如此,会有满意的结果。

初爻是讲臣子要择明主而事。尽管对“旬”与“虽旬无咎”尚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我们从整体角度来理解丰卦,都不影响对此爻这一基本立场的判断。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蔀”,《广韵·厚韵》:“小席。”虞翻:“蔀,蔽也。”王弼:“蔀,覆暧障光明之物。”都是将“蔀”释为蔽障物、遮蔽物。

“丰其蔀”,当为倒装句,应读为“其蔀丰”,即其蔽障物丰大。遮蔽光明的蔽障物丰大,显然不是褒义的丰大,只能是中性的丰大。所以,虽然从丰卦卦象所得的丰卦的基本义是褒义的丰大,但就丰卦经文之丰的字面义而言,仍须解为中性的丰大义。

“丰其蔀”之所以要理解为倒装句,主要原因在于九四爻。“其蔀丰”只说蔽障物丰大,而若将“丰其蔀”当成正常语序,则其不仅表达了蔽障物丰大之意,而且还包含了使蔽障物变大之意。但九四爻却是处于蔽障物开始消退、变小的阶段,如果按正常语序释读,那么,九四的“丰其蔀”就与其所要表达的意义相矛盾了。故“丰其蔀”只能按倒装句来读。

“日中见斗”,正午时分(天空)现出了北斗之星。前句“丰其蔀”与此句合起来看,是指遮蔽物挡住了正午时分的太阳,天空昏暗到可以看得见亮度较大的北斗星了。这是以日食现象来喻指明德受到遮蔽。

整个六二爻辞的意思是:

硕大的蔽障遮天蔽日开始遮挡太阳的光辉,以致正午时分现出了斗星,日光昏暗。往日圣明的君王受到身边佞臣的蒙蔽,开始迷糊。忠臣一心为公反而受到怀疑猜忌。此时,依然无怨无悔,赤诚以待,则仍能获得吉祥。盖君王此时尚未完全丧失判断与决断的能力,只是一时糊涂,在臣子始终如一的真诚感召下,终究会明白、醒悟。

君德有受蒙蔽之时,君德受蒙蔽会有一个过程。九二爻讲的是君德尚未被完全遮蔽时的情形。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

“沛”,陆德明曰:“本或作斾,谓幡幔也。……子夏作芾,《传》云:‘小也。’郑、干作韦,云祭祀之蔽膝。”释“沛”为小,定然有误。比较六二、九三爻辞,处六二时只能见到斗星,而处九三时却能见到小星,说明处九三时天空更晦暗,而如此结果只有处九三时的蔽障物更为丰大才能达到。故“沛”必然是比“蔀”更大的蔽障物。

“丰其沛”,与六二“丰其蔀”读为“其蔀丰”相应,此处亦当读为“其沛丰”,亦可粗略地释为“其蔽障物丰大”。

“沬”,《经典释文》曰:“徐武盖反,又亡对反,微昧之光也。《字林》作昧,亡太反,云斗杓后星。王肃云:‘音妹。’郑作昧……子夏传云:‘昧,星之小者。’马同。”此处的“沬”当与上、下文中的“斗”相对。斗为稍亮、稍大的星,则沬当指稍暗、稍小的星。故子夏、马融释为小星是合适的。

“日中见沬”,指太阳在中天时能见到小星星,比喻晦暗之甚。前面九二爻时,因为遮蔽物还未完全遮蔽太阳,天空尚有微弱的暗光,故只能看得见天上像北斗星那样的较亮的大星,而比北斗还小的沬星(小星)则无法看到;而到九三爻时,因蔽障物进一步扩大,完全遮蔽了太阳的光辉,天空完全黑暗下来,这时最小的沬星都能看得见了。

王弼曰:丰卦之九三“应在上六,志在乎阴,虽愈乎以阴处阴,亦未足以免于暗也,所丰在沛,日中见沬之谓也”。孔颖达疏曰:“以九三应在上六,志在乎阴,虽愈于六二以阴处阴,亦未见免于暗也,是所以丰在沛,日中见沬。”可见,王弼以为沬的亮度要愈于斗。其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部分原因在于其过分重视爻与爻之间的承、乘、比、应关系及其解易体例,而忽视了整体卦象、卦义的统领作用以及卦爻辞本身的整体联系。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六二、九三、九四三个爻的爻辞,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描述与日食现象高度关联。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即使不知道“沬”的确义,我们仅根据日食现象本身以及三个爻辞描述的与日食相关的内容,我们也不难推测这个字的真实所指。

“肱”,上博楚竹书《周易》作“ ”,马王堆帛书《周易》作“弓”,《经典释文》云:“姚作股。”《说文·又部》:“厷,臂上也。……肱,左或从肉。”则“肱”指臂上,即上臂。而“弓”字,《说文》释“厷”段注曰:“古假弓为厷,二字古音同也。”至于从手之“ ”字,字书所无,当是因“厷”与手紧密相联,而将本应从肉的“厷”字写成了从手之字,而其所指则一。

股肱,本指大腿和上臂,这里喻指君之重臣。古有“股肱之臣”的说法,今人亦以“如失左右臂”来形容失去重要助手。“右肱”,右为大,左为小,“右肱”当是指重臣中的重臣。

“折其右肱”,指斩除君王身边的重臣。君德之所以受蒙蔽,是由君王身边有掌握大权的佞臣,只有除掉佞臣,才能使君王不再受佞臣的蛊惑,从而才能使君王重新恢复明德。

整个九三爻辞的意思是:

硕大的蔽障遮天蔽日完全遮挡住了太阳的光辉,以致正午时分现出了小星,日光全消,一片晦暗。往日圣明的君王受到身边掌握大权的佞臣的蒙蔽,完全失去了正确判断与决断的能力。斩除君王身边掌握大权的佞臣,使君王重新恢复圣明,这样做不会有咎过。

九三爻紧接九二爻,讲的则是君德受蒙蔽最甚时的情形。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丰其蔀”,已如上释,读为“其蔀丰”,即其蔽障物丰大。

九三爻时,是日食最甚之时,称为“食甚”。之后,则重新开始生光。此处的“日中见斗”,则是日光开始有所恢复的结果。

“夷”,《逸周书·谥法》曰:“克杀秉正曰夷。”《汉书·梅福传》“至于夷灭”,颜师古注:“夷,平也,谓平除之。”此处可释为平乱之意。

“遇其夷主”,指逢遇平乱之主。平乱需要有人领头,此平乱领头人当即是其跟随者的夷主。亦或者,夷主乃相对于配主而言:配主是指恰配(正配)之主,夷主则指非正配之主。平乱的头领当然不是原来的正配之主。

整个九四爻辞的意思是:

遮天蔽日的硕大蔽障开始消退,正午时分已不见小星,而只能见到较大的斗星,太阳的光辉开始逐渐恢复。逢遇平乱之主,这是吉祥之事。

九三爻君德全然被遮蔽,至九四爻则物极必反,君德开始逐渐复苏。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来”,《易·杂卦》“而升不来也”,韩康伯注:“来,还也。”《诗·小雅·采薇》“我行不来”,郑玄笺曰:“来,犹反也。”还,还复也;反,回复也。

“章”,《噬嗑·彖传》“雷电合而章”,惠栋《周易述》释曰:“章,明也。”《周礼·考工记·画缋》“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郑玄注曰:“章,明也。”

“来章”,就是回复光明,也就是光明复显之意。就日食言之,这里相当于日食的复圆阶段。

“有”,前已释其为“得”之意,即得到的意思。

“有庆誉”,得到(天下人)庆贺、赞誉。

整个六五爻辞的意思是:

光明复显,圣明复至,天下人庆贺、赞誉,这是吉祥之事。

经过九四爻的逐渐复苏,至六五爻,君德又完全复显。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丰其屋”,即“其屋丰”,指其屋丰大豪华。

“蔀其家”,即“其家蔀”,指其家(的门窗)遮挡严实(而不透光)。

“窥”,乃现代规范字,王弼本、集解本作“闚”。“闚”,《经典释文》曰:“李登云:‘小视。’”

“阒”,《经典释文》曰:“马、郑云:‘无人貌。’《字林》云:‘静也。’”《楚辞·九思·疾世》“阒睄窕兮靡睹”,王逸注曰:“阒,窥也。”此三释虽各有不同,但具体释读“阒其无人”,则差别并不太大,应都有“寂静无人”或“空无人影”之意。

“觌”,《经典释文》释《困》初六“三岁不觌”之“觌”曰:“见也。”

整个上六爻辞的意思是:

其屋丰大豪华,其家门窗遮挡得严严实实,窥探其门户,却看不到有人进出,三年(多年)都不见人,会有凶祸之事。

这是说,建造了盛大豪华的房子,却多年都不住人,这是招致凶灾的事。建造大房而不住,本身是一种天大的浪费,不仅是暴殄天物的行为,而且耗费了大量人力,是一种极大的罪过。有罪则凶迟早会随之。再者,房子建好后长期不住,会逐渐腐掉,也是一种很大损失,亦为凶事之属。后世风水学以住房大小要与居住人口相应,房子太大,则阴气太盛而有凶。依此理论,大房空寂无人,亦为阴气盛而有凶。

又,建造盛大豪华的房子是丰大,遮挡关闭严实而无人入住是不亨,卦辞说丰而亨则勿忧,今丰而不亨,则必有忧而凶矣。

上六爻则从反面来讲明德丰大的重要。即是说,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德的不断扩充与丰大,而不是贪图过分的享受,如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或丰大,则其凶必至。

顺便指出,《周易》古经很可能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部明确谈到去蔽的著作。虽然《周易》古经所讲的去蔽并无多少哲学的意义,但它对后来荀子等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去蔽思想无疑是有重要启示作用的。例如:荀子甚至在其著作的《解蔽》篇中提到了与丰卦所描述的内容相似的夏桀、殷纣之蔽。其曰:“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由此可见,荀子的去蔽思想无疑是对《周易》古经去蔽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还需注意者,本卦只是讲明德被遮蔽而没有显现出来而已,而不是直接讲完全失去了明德。后来由《中庸》等所开创的中国哲学人性论的已发和未发、已显和未显的重要和基本理论,似与此卦此一理路一脉相承,是此卦此一理路的哲学化改造和发扬光大。

 

附注:本文原为2014年4月提交湖南湘潭大学主办的“《易经》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本次发表做了较大修改。又,本文关于“旬”字的训释,多承语言学专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杨端志教授赐教,深表感谢!

 

 

来源:《周易研究》2015年第2期,第27-31、84页

 

 



 收稿日期:2014-11-09

作者简介:李尚信,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