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研究
演讲实录: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发表时间:2018-12-16 21:37:00    作者:陈来    来源:

 

陈来,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20181013日,陈来教授应邀参加2018海峡两岸暨全球华人敬天祈福活动,13日下午,他以《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为题为现场近千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带来精彩演讲,他从《易经》入手,说明天道处于永恒的变化中,人只有和天道协调并进,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陈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受邀参加今天上午的敬天祈福盛典和下午的“泰山论道”,我演讲的题目是《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我的演讲主要分为三点。

第一,《周易》里面在讲乾卦的时候就讲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道就是天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就是说天道在不断地运行,人要应对天道的这些变化,来不断的成就自己的命运。乾道的本质核心就是易,就是《易经》的易,对儒家传统、对《易经》的理解,就在于变,体现为生,生就是变,生生不息就是变化不息,因此天道变成,运行不然,这个既是运行变化一新,也是生生不息。人必须和天道协调并进,努力完全自己的使命,这就是各正性命。

有一位山东著名的企业家,曾经有人问他说“你是怎么成功的?”,他说“我请了三位老师,这三位老师教我怎样成功”,哪三位老师?第一位是老子,第二位是孙子,第三位是孔子。

如果从《周易》的角度来理解他这三位老师的说法,那我们可以说老子长于“天道”的了解,孙子长于“地道”的了解,孔子长于“人道”的了解。因为老子也讲过,他是很乐于见“天道”;《孙子兵法》特别重视形势的掌握,斗争的谋略,发展的战略,可以说是“地道”;孔子特别注重教人做人,与人相处、管理人,所以孔子也讲过,仁者仁己,可见孔子特别长于对“人道”的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这位山东企业家,他讲的这三位老师的讲法,很符合天道、地道、人道这三个方面,所以在《易传·系辞下》里,“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周易六十四卦,有六爻,六爻代表的就是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的道。那也就是说,《周易》总体上是讲天道——对于天道的了解,分别来讲,天道也可以分为天道、地道、人道三个方面。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对于天道的了解,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两个方向。

总论一个是天道,一个就是三才之道,那我们分别来讲,在《易传》里面就是立天之道、立人之道,就是说,天道之用还分阴分阳,而人道就是仁义;“三才”就是整体的讲法,是说《易经》的总体,是完整地包含了天、地、人的道法,就是我们不仅要掌握和了解三才之道,更要把握《易经》。易道也可以说就是根据天道的变化主体来讲,这个就把总体的天道叫做易道。他说,易道的特点“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刚柔相济、上下无常”,就是说道始终在流传变迁,从来不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一切之路都是变化和相互变动。“变动不居”,就是讲不断地变化,变化本身就是整个世界的唯一的原理。因此要贯穿于天、地、人三才之道,关键就是把握“变”,用《易经》自己的话讲,就是“时变”,所以中国的《易经》称为变经,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个,前面讲天道的变化,天地之道变化生生,那人道怎么样?刚才讲了人道是仁与义, 但是广泛来讲,相对于天地的变化来讲,人道应该说就是应变之道,不过从总的原则来讲,人面对天地变化,他的应变之道是什么?如果概括起来按照《易传》里面的话,就是乾乾不已,就是乾道变化不已,地道生生不已,人道也不已,君子终日乾乾,孔子是这么理解,“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我们广泛地来看,修业就是指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事业里面,能够追求进步,“修”特别强调修炼自己的能力,“居”就是能够让大家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所以“修”和“业”都必须与培养自己的智慧相结合。什么样的智慧?像刚才子曰里面讲的,孔子对他的弟子解释,他就是培养有智慧、有前瞻意识和全局意识,有一种战略性的准备态度。什么战略性的准备态度呢?

我们看他讲,“知至”就是知晓事务发展的趋向所在,何以居业?“居”就是变化的苗头,变成和发展的现状。因此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必须能够胸怀全局,刚才我们讲,他要有全局意识和前瞻意识,就是预见发展的意识,把握先兆,能够事先做好从容应变的准备,这是“知至”,实际上就是要了解事务发展的特征规律,把握这个规律,然后顺应这个规律,把事物安排的井井有条,各得其宜。那么最重要的,刚才讲的最后一句话,说君子乾乾,时就是时间的时,君子之道,在根本上就是因时变及而注重应势之道,我们来看人道,如果整体地来讲,人道对于天道的变化,就是应道,就是特别注重因时而变,这就是乾乾因其时的观念,两次提到这句话。

《周易·乾·文言》还说了这一句话,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偕”就是在一起,可见乾乾总是跟时有密切的关联。我们常常说,因时而变,就是跟上时事的变化,所以在关键思维上,就特别强调,我们要避免“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这样的状况。他就要认为,能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当然我们不是圣人,但是可以模仿圣人,事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动态的过程,常常会发生进退存亡的变化和转变,如果不注重转变发生的时机和先兆,不懂得这个规律,那我们的行动就会导致事与愿违,可见君子把握天地之道,实现人之道,关键就是因时去变,有进有退,不失其正。这是讲的第二点。

第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刚才讲的应变之道。从总论也可以来讲,从分论来讲,我们总论人的应变之道,我们可以成为乾乾不己,这也分为几个方面来看。

01察变之道。

在《易经》里面“关乎天文,以察时变”。事实上,从《易经》的总体角度来讲,“时变”这个概念不止是讲自然世界的变化,它也包括我们人世间的时机、时局、时事,一个是时事的时,一个是势力的势,还有一种形势的势,还有一种世界的世,所以《易经》里面讲的是时事的各种变化。那么照《易经》的变化,面对世界的变化,首先一点就是察之识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密切地了解时事的各种变化,顺势而变,就是顺着时事的百变而变化我们自己,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在历史上我们的圣贤们就是这样,孟子他主张并且赞成这样的说法,他说“虽有智慧,不如趁势”,那所谓趁势,“势”就是刚才讲的,就是形势的势。趁势就是能够掌握有利的条件,有利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汉书有一位大儒,他说什么叫真正的儒者,就是知势变,说不知势变者,不是真正的儒者,也是强调知势变,也就是说时势,我们要把事办好,要有智慧要有时段,可是我们没有有利的时机也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利的时势变化,顺势而变、趁势而为那就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这就是察变之道。

02因时之道。

中国古人不仅讲要认识时势的变化,同时注重顺势应变。在行为上,能够因时势的变化而变,“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的那个时,如果我们用土话来讲,那么就认为孔子不仅是圣人,而且是识时务者的俊杰。孟子之后,就是先秦还有一个大儒,真正的大儒它要能够应变虚张,这4个字很重要。也就是说真正的伟大的儒者,他应付事变的举措都很得当,他能够因时制宜、与时剧变。

我们有很多人因地制宜,其实往往更重要的就是因时制宜,就是合理的制定应变之道,这就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适应时势的变化,有些人还讲与时俱进,按照《易经》的说法,就是“时退则退”,所以除了与时俱进,有的时候还要与时俱正,这就是前面讲的要知进退存亡,其为圣人乎。

我们还要与世俱变,世就是世界的世,就是世间的世,这个意义上的世,就是世道、人道的具体变化。人除了与时剧变之外,还要随着世道人心的具体境遇,顺应其变化,只有这样几个方面都做好,那才能叫做“其道光明”,这是讲的第二条路。

03通权之道。

按照传统儒家对于《周易》的解释,应时事的变化,一方面要奉行不变的大道,可是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变通的灵活性,两者要兼顾,才叫通权,通权就是相对于僵硬的原则主义的简称。在《易经》里面又叫做“通变”,就是面对变化的环境,在实践里面把他加以结合。权这个概念,就是灵活应变的概念。我们说原则总是强调普遍性的,普遍就意味着普遍适用,可是事物的发展是复杂的,也是变化多端,因此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社会,总会出现一些对于原则的普通性而言,是特殊性的一些存在状况。因此我们说,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原则的普遍性不能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普遍性,在人类的实践领域,我们必须与实践的智慧相结合,要注重用灵活性补充普通性的相对不足。那么这一点也说明,人道的普遍性和天道的普遍性有所差异,如果讲天道,我们说自然世界的规律,自然世界的普遍规律,大体上都是普适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有变异存在,像生物的遗传。那么人道它更多的不是这种规律,而是规则,是由人类社会自身所制定的行为法则,因此人道的实践更需要关注历史、环境和具体事态的变化。在普遍的原则直接运用难以得到最好的实践结果的时候,要能够及时地通权达变,领域的困境能够得以化解,这是“通权”的意义,所以,通权就是你得变通。

《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变而通之”,就是我们对于世界变成通透的理解,用它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这样就可以充分地得到我们需要的利益,也就可以避开各种可能的态势,趋利避害。就世界来讲,世界不断地变化,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变化。这是《易经》很强调的一点,那《易经》同时强调,对立面反复强调的变化,这个变化总是会强调同一的时机,所以掌握变化不能脱离对于实际的把握。

从《易经》的这些来看,自然世界的“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所谓自然的过程,不是人道,不是人所造成的,那人的有心参与,是人道的活动,那么人的有心参与的活动,就是“动”,就是“变”和“动”有这一点的区别,自然世界自然的过程是“变”,人的有心参与是被称为“动”。人在关注这两个世界的变和动的时候,必须有变通的观念,变通应该说就是属于人的主观努力,这种主观的努力,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变化和一些规律,懂得这个规律,才能使我们能够主动地适应这个变化的规律,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行动,促使事物能够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周易》里面讲了一句话,就是“变通者,趋时者也”,所以我们要把握变化的时机,使我们的行动能够跟上世界的变化。

04应变之道。

我们前面讲了察变之道、因时之道、通权之道,最后一点就是应变之道。应变很重要,应变是一种反应,反应是一种活动。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过度的反应,所以怎么在应变中平衡适中这很重要,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也体现出一种价值的态度。这种价值的态度,我们在国家历史上说的就是忠,这个忠既也是核心的智慧,也是核心的价值,这也正是《易经》里面的“各正性命”的正题,这里面就涉及到时变的关系,前面讲到察之识变。

整个儒家在讲应变之道的时候,不仅注重“时变”而注重“时中”,“时变”刚才我们讲,是《周易》里面讲的“关乎天文”,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这两者需要加以结合,君子里面讲,君子之所以为中庸,重要的一点就是君子能够做到时中,不会违背中庸之道。这就是时中,所以时中,既注重“中”也注重“时”,所以“时中”就是把“时”和“中”结合起来形成的概念。它就揭示了中庸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揭示着中庸的“时变”性,我们应用中庸思想的话,你要注重“时变”的环境,在“时变”中把握“时中”,所以通过与时变化,才能争取达到可以“时中”的目的。掌握这种“时中”的度,就可以在应对“时变”的实践中,可以保持稳定的方向和合理的进程,事物是发生实时变成的,我们要时时把握“中”道,时时把握调控。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道”的思维,就是辩证法的思维。不要一味地求同存异,而是辩证事物的各个方面,动态和调整式的来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可以发现,“中道”的方案往往是最优的方案。单一的方案、极端的方案,往往都不能达到最优,为什么呢?因为在事物变化的时候,在事物转化的时候,其实我们在事物的发展中,做到应变虚张,才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我们的梦想。可见我们古人的思想里面包含了“道”的思维,他就主张世界的本质是不断地变化,人必须通晓这个世界的变化,才能认识世界。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推动变化的过程,成就这个世界的变化。人必须与世界的变化相配合,形成自觉的变化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世界之道,实现我们的心愿。

回到我们的题目,“乾道变化”表示天道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各正性命”就是展现我们的智慧,也应用我们的智慧。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华大道学堂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