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8月新书】李巍:《从语义分析到道理重构——早期中国哲学的新刻画》
发表时间:2019-08-28 21:52:58    作者:李巍    来源:
《从语义分析到道理重构——早期中国哲学的新刻画》

 

 

李 巍 著

商务印书馆·2019

ISBN: 978-7-100-17356-8




作者信息

 

 
 
 
        李巍,1982年生,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老子学研究联合会理事、《现代哲学》学科编辑、《国学论衡》编委。主要从事早期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近年来在权威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并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老子》研读”“早期中国哲学专题研究”等课程。

 

内容引介

 
 
 

 

一般意义上,小到人伦日用,大到天地造化,给出一种说法,就是讲出一番道理。当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有其各自推崇的道理,有些或许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普遍性,有些则更像是特定情境中的智慧结晶,但无论怎么说,“讲道理”是人类理性的共同诉求,也是运用理性的基本方式。因此了解一种思想及其传统,先要了解其讲道理的方式与所讲的道理。

 

本书关于早期中国的探讨,就是这种定向于“讲道理“的探索。但名为“道理重构”,不是指无中生有地创造,而是以今天的语言和今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将古人所见的道理重新表述出来。因为不管怎么说,我们只能在现代视角的地平线中观察古代,否则没有“进入”古代的可能。不过,以现代形式呈现古典道理,在本书主要指现代学术的专业形式,并主要指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这或许不利于非专业读者的阅读。但对哲学专业下其他学科的读者来说,本书并无明显的行话壁垒与价值偏好,因为贯穿各部分研究的基本理念就是不再把中国哲学理解为某一类哲学,并期盼从中国经典中找到能被名为“哲学”的素材;而是将中国哲学理解为以哲学的方式研究中国思想,希望在“方式”的层面寻求做哲学的最大公约数。当然,本书所谓“哲学的方式”也有确切意指,就是对经典文本的语言进行哲学的说明,其核心则是对文本语义的哲学分析。因为在相当程度上,“道理”就是句子表达的思想。虽然思想本身未必依赖语言,但对思想的谈论却依赖语言,所以哲学研究在把握思想的方式上,首先要处理表达思想或讲道理的语言。故本书所谓“道理重构”将主要以“语义分析”的方式进行,因而在内容上专门拣选了诸子文本中公认晦涩的术语和争议较大的表达,如《老子》中的“无为”与“无”、《论语》中的“仁”、《孟子》中的 “恻隐之心”、《荀子》中的“人之性恶”、《公孙龙子》中的“白马非马”与“指非指”,还有诸子共同关注的“类”“名分”“感应”等,力图以语义分析给出不同以往的新刻画,并籍此揭示中国古人如何在不同的论域中讲道理。

 

但总的说来,本书的研究除了是专题性的,也是例示性的,意在强调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其现代性不仅表现在得出怎样的结论,更体现在得出结论的方式上。而此方式的建立,从“做哲学”的观点看,不仅是摆脱在中国思想中“找哲学”的困扰与僵化的哲学史范式,更是使对中国思想的哲学表述具有接洽现代经验的活力和形塑现代生活的贡献。

 

 

目   录

序(王中江)

 

导  言 从方法论的观点看

 

第一编  控制与争议:道物论域中的语义分析与道理重构

第1章  德治悖论与功利思维——老子“无为”观念新探

第2章  生成还是指导——老子论“无”的新探究

第3章  立场问题与齐物主旨——庄子的“因是”说

 

第二编  成德与人性:德性论域中的语义分析与道理重构

第1章  从“敬德”到“仁义”——孔子对西周思想的转化

第2章  从“不忍”到“不忍人”——孟子的同情概念

第3章  性伪之分——荀子为什么反对人性善?

 

第三编  言行与秩序:伦常论域中的语义分析与道理重构

第1章  行为、语言及其正当性——先秦诸子“类”思想辨析

第2章  春秋大义与黄老思潮——再析“《春秋》以道名分”说

第3章  故事演义与学派关系——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再考察

 

第四编  命名与思维:名理论域中的语义分析与道理重构

第1章  性质语词与命名难题——“白马非马”再审视

第2章  物的可指性——《公孙龙子·指物论》新解

第3章  早期中国的“感应”思维——四种模式及其理性诉求

 

附  录:回到冯友兰:从“讲哲学”看中国哲学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内容节选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