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
《周易》古经咸卦本义正解 ——兼论诸家得失并及艮解二卦
发表时间:2020-10-27 17:46:08    作者:李尚信    来源:《周易研究》2020年01期。
 

作者简介:

李尚信,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

《周易研究》2020年01期。

 

摘要

 

以往对咸卦的解读多不能切近其本义。事实上,咸卦的主题是讲交往处事的道理或原则。关于卦辞,传统解读多基于男女相感来理解,其实卦辞着重强调的是屈身虚己、礼贤下士。关于初爻,诸家均未着眼于足拇趾与其他足趾的不同去体会“拇”的本质特征。依此角度理解,初爻讲的是人要重视与外界的交往。解卦九四亦取“拇”象,且与“朋”象相合,比喻能力再强者遇到险难时也需要他人的配合支持。关于二爻,诸家多以腓体躁动取象,认为二爻“感物以躁”乃“凶之道”,实则二爻取象腿肚抽筋,喻勿与坏人、恶人相交。艮卦六二亦与腿肚抽筋有关,喻本当止而不得止之,是以有憾。关于三爻,诸家多以股随足或随身而动,不能自处,喻人无主见而听任摆布,基本得其正解。艮卦九三不取股象而取腰限之象,体现了取象的唯变所适之理,喻本不当止而强止之,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关于四爻,诸家皆以九四为有心之感而未及无心之感,其实四爻讲的是交往处事要心思端正、以心交心。关于五爻,诸家皆未抓住脢的本质特征。该爻实则是讲交往处事要有奉献精神,甘于做配角。关于上爻,诸家解读大致能得其正解,讲的是交往处事不能夸夸其谈,务必言实相符。

关键词:

咸卦;交往处事;王弼;程颐;朱熹;黄寿祺;艮卦;解卦

项目基金: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周易》古经本义系统解读——从探讨文本编纂与解读方法入手”(10JJD720015)

 

正文

《周易》古经是一部以卜筮为形式、以德智统一为内容的生活智慧宝典,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期几乎所有层面的社会生活,是西周时代精神精华的体现。以往对于这部书的解读往往不能切近其本来意义,不是思之太深、过犹不及,就是言不及义、离题万里。

 

具体到咸卦,当代学人多有以调情或中医贬石来理解者,这并不符合咸卦的本义。相较而言,传统义理易的解读更为合理,但也有较大失误,要么诠释过度,要么义理解得不透不明。特别是,传统解读很少意识到,解卦须对一卦之整体思想加以系统总结。

 

孔颖达《周易正义》断言:“此卦明人伦之始、夫妇之义,必须男女共相感应,方成夫妇。”咸卦确实讲到了男女交感,但男女相感并非咸卦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周易正义》在疏解咸卦各爻时,并未以男女交感为中心。由此看来,孔颖达并没有系统总结咸卦主题思想的意识。

 

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大概是最早有意识地对各卦主旨进行总结的著作。该书论咸卦时说:“咸卦的主旨,从广义看是普遍阐明事物‘感应’之道,从狭义看是侧重揭示男女‘交感’之理。”1如果从卦爻辞与《彖》《象》传之整体来看,其广义说不能说不正确,但若仅就卦爻辞而言,无论其广义说还是狭义说,都不准确。

 

本文认为:从狭义(表面意或字面意)上说,咸卦除卦辞外,六条爻辞皆与男女交感无关,仅仅反映的是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感应变化特征;从广义(深层义或引申义)上说,咸卦的主题其实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就是讲人交往处事的道理或原则,其卦爻辞都是围绕这一生活智慧展开的。

 

一、咸卦卦义与取象

 

咸,有感应、交感之意。《彖传》曰:“咸,感也。”今本《周易》咸卦卦名,阜阳汉简《周易》及王家台秦简“易占”(或称“《归藏》”)同,马王堆帛书本、上博竹书本《周易》以及所谓辑佚《归藏》俱作“钦”。濮茅左先生曰:“‘钦’,音与‘咸’近,可通。”黄人二先生亦曰:钦与咸“古同为侵部,声母亦近,故可通假”2我怀疑,钦在此应为钦慕之意。从下文可知,咸卦卦象为少男求少女,当然是只有男女相感、相钦慕才会相求。钦字古多解作敬,是否因钦敬而又可引申出仰慕之意?若此说成立,则咸与钦本就意义相关,只是表达各有侧重。
 

咸卦卦象()下艮()上兑(),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古代有男尊女卑的观念,男之正位在上,女之正位在下。然而咸卦中少男艮居于下,少女兑居于上,为少男少女上下交感之象。《彖传》就此曰“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即刚柔二气上下交感、相处相依。男女上下交感,必以男屈尊下求于女为条件,此为《彖传》所谓“男下女”也。男屈尊下求于女,是两情相感相悦的结果。咸卦上艮为止、下兑为悦,如《彖传》所云,有“止而说”之象,止于两情相悦。男女交感,以少男少女之交感最为深切、热切,故以少男居下、少女居上为咸卦。

 

二、咸卦卦辞:咸,亨利贞,取女吉。

 

1.基本义

 

“亨”,亨通、通达。

“利贞”,宜于行而得正,行守正道。

“取女吉”,迎娶少女,吉祥。

 

少男、少女相交相感,心意相通,故而亨通;少男屈尊下求少女,有求婚娶女之意。然要娶女而得吉,不仅要心意相通,还要双方行而得正、行守正道。如果行而不正,便不是好姻缘,迟早会惹祸上身,故卦辞又强调“利贞”。要之,只有同时具备“亨”与“贞”,才能“取女吉”。

 

2.引申义

 

咸卦卦辞的基本义比较明显,学人多有论及。但诸家往往止步于此,未能进一步引申。我认为,这里说的并不仅仅是迎娶少女,更隐喻了求贤之意。这是综合全卦中心思想得出的结论。通观全卦,除卦辞外,六条爻辞都没有讲迎娶少女或恋爱之事,而是以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应情况来隐喻人事交往的吉凶(详后)。一种观点认为,咸卦各爻讲的是男女自下而上抚摸对方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调情。如果说抚摸的解读尚能成立,那么抚摸会导致不同的吉凶结果,则完全是无稽之谈。求贤若渴自然要礼贤下士,如刘备之三顾茅庐,终得贤士辅佐,正如少男求得中意的美眷一般。时至今日,某个部门或机构引进优秀人才,也须采取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进一步说,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低下身段,虚心向他人学习。这层意思,与《象传》所云“君子以虚受人”是一致的。

 

所以,咸卦卦辞应是将求贤比喻为少男求娶少女,或者说要像迎娶少女那样以屈尊的姿态来求贤。更进一步引申,再普通的人也可能有贤于自己、值得学习的一面,因而每个人都要有屈身虚己、向他人学习的良好心态。《论语·述而》载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是对这种屈身虚己、向他人学习心态的继承与发扬。

 

三、咸卦初六爻辞:咸其拇。

 

1.传统解读之失

 

初爻是咸卦最难解的一爻。“拇”的取象与隐喻似有很多,难点即在于确定拇在此处的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传统解读认为,足拇趾在人身体的最下面,故“咸拇”是感在最下。最下值初爻,故为感之初,喻感之尚浅。王弼《周易注》、程颐《程氏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等皆持此说。

 

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正义》基于道家立场,或许亦受到《系辞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影响,认为咸以静为本。拇趾虽有小动,但动之尚微,未至伤静,故无吉凶悔吝之辞。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是感而得通且得吉,故动则伤静而凶并不符合事实。朱熹《周易本义》虽是儒家立场,亦有类似看法:“此卦虽主于感,然六爻皆宜静而不宜动也。”朱熹此说只看到了各爻的表面现象,未能融会贯通咸卦卦爻辞。

 

《程氏易传》则说,初六“其感未深,岂能动于人?故……未足以进也”,“人之相感,有浅深轻重之异,识其时势,则所处不失其宜矣”。黄寿祺、张善文先生也说,初六“所感尚浅,未动于心……其欲动而未动”,“但初六既有所感,终不能不动”,又引清方宗诚语 “‘咸其拇’,使人存慎动谨几之意”(《周易译注》,第259-260页)。这两种解读比较贴合生活,但细究起来,“咸其拇”说的是感应足拇趾,而未感应其他足趾。若想表达感之尚浅,说感应其他足趾更为恰当,因为其他足趾的感应较之拇趾更为微弱。可见,上述解读由于未能着眼于足拇趾与其他四趾的差别来仔细体会“拇”的内涵与本质特征,不免有失偏颇。

 

2.正解

 

初六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感应其足拇趾。

 

足趾有五个,为何只说感应足拇趾,而不说其他足趾?艮卦初六就说“艮其趾”,不说“艮其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我曾经以为,足趾是用来抓地的,故此爻讲的是要站稳立场;又以为,足趾有向外探索的功能,喻意探索认识外部世界。然而,这些看法都没有将拇趾与其他四趾加以区分,必不符合爻辞原意。由此我又猜想,足拇趾较其他四趾明显更大、更重要,喻意应是交往处事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承蒙山东省社科院石永之兄指出,我对此爻的解释与其他各爻并不协调。我本人亦有所察觉,感觉以大小来区分交往的重要性或先后,更像是巴结权贵,不像是个合适的交往原则。同时,足趾的功用主要与行止有关,拇趾与其他四趾的主要区别,未必就是大与小的区别。

 

经过长久的思考,我的看法是:五个足趾里,拇趾最易感,其他四个足趾相对不易感。初爻只说感应足拇趾,意在表达的是不要把自己与外界孤立起来,要重视与外界的交往,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可以从《象传》中获得证实。《象传》曰:“咸其拇,志在外也。”感应其足拇趾,隐喻心思与外界相交感。就取象而言,初六与九四阴阳相应进而相感,故志在与人交感,即“志在外也”。

 

3.兼论解卦九四爻辞

 

解卦九四爻亦取“拇”象,爻辞曰:“解而拇,朋至斯孚。”

 

解卦讲的是解除险难,“解”即解除险难。“而”一般解作“汝”“尔”。依此,“解而拇”的字面意思是:解除你足拇趾的险难。此外,我认为,解作“以”即“以……为工具”亦可。由是,“解而拇”意为:以足拇趾来解除险难。无论是“解除足拇趾的险难”,还是“以足拇趾来解除险难”,应该都是讲光脚行走在湿滑地面时,以足趾抓地,从而防止滑倒。

 

“朋”,本义为友朋,此处指其他四个足趾,因其与拇趾相互配合,故为拇趾之朋。“斯”,代词,这,此处指解除险难。“孚”,信实之意,这里指实现,即变成现实。“朋至斯孚”的意思是:朋友到来后,解除险难才能变成现实。五个足趾中,大拇趾最有力量,但必须其他四趾配合,才能防止滑倒。

 

综上,“解而拇,朋至斯孚”的字面意思是:解除足拇趾的险难,需要其他四趾配合,才能变成现实。引申义是:能力再强者遇到险难,也需要他人的支持与配合,如民谚云:“一个好汉三个帮。”

 

《象传》曰:“‘解而拇’,未当位也。”九四爻阳爻居阴位,故“未当位也”。不当位,则光靠“拇”无法达到目的,唯有“朋至”才能得“孚”。初爻为阴爻,正与九四相应,相应则相合相助,故初爻能助力九四而有功,从而解除险难。

 

四、咸卦六二爻辞:咸其腓,凶;居吉。

 

1.传统解读之失 

 

王弼《周易注》:“腓体,动躁者也。感物以躁,凶之道也。”对此,程颐、朱熹颇为认同。黄寿祺、张善文更于此爻解读中追随朱熹说:“咸卦虽言‘交感’,却以守正‘不动’为美。”(《周易译注》,第260页)问题在于,腓即小腿肚固然易动,但正常情况下,小腿肚的动并不造成任何伤害,故以“动躁者”论之缺乏理据,进而断言其凶更是无甚道理。

 

2.正解

 

六二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感应其小腿肚(或其小腿肚有感应)则凶,静处不动则吉。

 

按照生活常识,小腿若有感觉,不是抽筋,就是行走跑动过度导致的,所以说“咸其腓,凶”。反之,小腿静处不动,自然就是吉祥的。

 

引申义是:人与人的交往并不都是有益的,与某些人特别是坏人、恶人交往有害无益,即“咸其腓,凶”。不与坏人、恶人等不该交往的人交往,就能免凶而吉。“居吉”,就是静处而不行动作为,反而得吉。

 

《象传》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顺应小腿肚(比喻交往对象)的特点,就不会有危害。

 

有必要指出,马恒君先生曾在其注释的一个袖珍本《周易》中提到了“咸其腓”是指“腿肚子抽筋”3,这是他比前人高明的地方。其不足之处是他仅仅停留于此,没有进一步指出其引申义,也没有上升到深层义上认识咸卦的整体思想。而且,他也没有认识到艮卦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同样与这种解读相关。

 

3.兼论艮卦六二爻辞

 

艮卦同咸卦一样取象身体,且六二亦取“腓”象。爻辞曰:“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艮其腓”,“艮”为止,止其小腿肚之动。小腿肚抽筋不受人控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不拯其随”,即不能控制其随时发生。“拯”,拯救之意,引申为控制。“随”,随时,指小腿肚抽筋会不受控制地随时发生。“其心不快”,心里不痛快,不高兴。

 

艮六二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止住小腿肚动,但控制不了小腿肚什么时候抽筋。一旦抽筋了,心里就会不痛快。

 

引申义是:遇到应当制止却制止不了的事情时,心里就会难受。

 

《象传》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不能控制小腿抽筋,就像没办法把听觉取消一样。“退”的意思是退去、去除、取消。

 

关于此爻,本人既未见到以“不能控制小腿肚抽筋”解其字面意者,亦未见到以“当止而不得止”解其引申义者。

 

五、咸卦九三爻辞: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1.字面意与引申义

 

九三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感应其大腿,执持其(大腿)随身而动,(人若)如此行动,会有憾惜。

 

引申义是:如果没有主见,任人摆布,必有憾惜。

 

人生在世,凡事都应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唯有独立思考,才不至于落入圈套,招致灾祸。

 

《象传》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咸其股,亦不处也”,大腿并非静处不动,意思是,大腿一感即动。比喻别人一撺掇就心动,一怂恿就上当。“志在随人,所执下也”,一心追随他人行事,自己不动脑筋,没有自己的定见,是下等的处事方法。

 

此爻竹书本“股”作“”,帛书本作“”,当即“腓”字,同于六二。六二、九三皆取“腓”象,一般认为系误抄所致。我认为,竹书本和帛书本同时误抄的可能性不大。《周易》中亦有同一取象在一卦中重复出现的例子,如渐卦九三与上九皆云“鸿渐于陆”。部分易学家认为文字有误,亦有持谨慎态度者。对此,我曾力证其无误4在我看来,取象相同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象并不完全相同。六二所感而动者,是小腿肚抽筋之象;九三所感而动者,才是王弼等人所说的小腿肚外在躁动之象。唯有这样解释,才能通贯上下文意。不过,六二、九三毕竟处于不同爻位,而腓在身体上处于固定位置,这是竹书本和帛书本不如传世本的地方。

 

 

2.两种相对正确的传统解读

 

王弼、孔颖达对本爻的解读基本正确。孔颖达疏王弼注曰:“股是可动之物,足动则随,不能自处,常执其随足之志,故云‘咸其股执其随’。施之于人,自无操持,志在随人,所执卑下,以斯而往,鄙吝之道,故言‘往吝’。”股总是随足而动,不由自己决定。引申于人事,则比喻缺乏主见,听任他人摆布。如此作为,自然有遗憾。王注孔疏随足而动的说法得到了朱熹的认肯,实则不然。按照常识,足、股皆不能自动,而是随身而动。在这一点上,程颐的认识是正确的:“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随身而动者也。”

 

3.兼论艮卦九三爻辞

 

咸卦九三取“股”象,为何艮卦九三不然?这就是取象的唯变所适之理。就初爻而言,咸有感动义,应取动象;艮有止义,应取止象。“趾”的命名着眼于足趾起立站稳的作用,取的是止义,故艮卦初爻曰“艮其趾”。咸卦则不能说“咸其趾”,而曰“咸其拇”。就二爻而言,“腓”的动止特征都很明显,故咸、艮二卦皆可取腓象;就三爻而言,“股”有明显的随从义,却不具有独特的止义,故咸卦三爻取股象,而艮卦不取。腰部活动自如,然咸卦不取此象,当是因其代表的意义太过明显,引申不出人事交往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腰虽然有灵活自如的特征,但也有受制的情况。比如,人一旦患了腰椎病就动弹不得,一动就会疼痛难忍。引申到社会生活层面,一旦禁止了不该禁止的重要活动,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就此而言,它可以传达一种“止所不当止则祸生”的告诫。艮卦九三“艮其限”正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艮卦取的是“限”之象,而非“腰”之象。朱熹解释说,“限”就是腰胯。艮卦取“限”不取“腰”,可能是因为“腰”灵活自如的特征太过鲜明,“限”则内涵着限止之义,即腰是人身上下之限隔,这与艮卦的止义相协调。咸、艮二卦的其他取象同理,不再逐一解释。

 

艮卦九三爻辞是:“艮其限,列其夤,厉熏心。”

 

“限”,指腰限。“艮其限”,即止住其腰限。如患腰椎病,腰限无法动弹。

 

“列”,通“裂”,撕裂之意。此处为使动,使撕裂。“夤”,王弼《周易注》曰:“当中脊之肉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夤,脊肉。”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云:“夤,夹脊肉。”“列其夤”,使其脊肉撕裂。不是真的撕裂,而是感觉脊肉如同撕裂一般。

 

“厉”,《象传》解为“危”,易家多从之,实则解作“猛烈”更为准确。《左传·定公十二年》:“与其素厉。”《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曰:“厉,猛也。”《国语·周语下》:“故谓之厉。”清董增龄《国语正义》曰:“厉,烈也,猛也。”“熏”,熏灼也。《诗·大雅·云汉》:“忧心如熏。”《诗经正义》毛传云:“熏,灼也。”《汉书·杜钦传》:“欲以熏天下。”颜师古注曰:“熏,言熏灼之。”“厉熏心”,猛烈地熏灼其心,使其感觉心像火烧一样疼痛难忍。

 

艮卦九三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止住其腰限,使本当活动自如的腰限动弹不得。稍一动弹,就感觉脊肉要被撕裂、心如火烧那样疼痛难忍。

 

引申义是:禁止不该禁止的事情,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象传》曰:“艮其限,危熏心也。”“危”,危厉,引申为可怕。《说文·人部》段玉裁注:“危,引申为可惧之称。”“艮其限,危熏心也”,止住其腰限,可怕地灼烧其心。比喻不当止而止之,后果极其严重。

 

六、咸卦九四爻辞: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1.传统解读之失

 

王弼《周易注》曰:“始在于感,未尽感极,不能至于无思,以得其党,故有憧憧往来,然后朋从其思也。”《周易正义》疏:“‘始在于感,未尽感极’,惟欲思运动以求相应,未能忘怀息照,任夫自然,故有憧憧往来,然后朋从尔之所思也。”《程氏易传》曰:“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在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是其朋类则从其思也。”《周易本义》曰:“若‘憧憧往来’,不能正固而累于私感,则但其朋类从之,不复能及远矣。”

 

上述诸家皆以九四为有心之感,又以有心之感为有私,未及于无心之感与无私之感。这种解读明显脱离了日常生活,有思之太深、求之太过之嫌,并不符合古经本义。首先,九四能“贞”,即其行得正,就不应该存有私心。其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是说九四有问题没有解决,心意不定,这时朋友会与其心思相通,为之分忧(详后)。有何证据证明九四的问题一定是“私”的问题,而不是“公”的问题比如夙夜在公?究其根本,这种误释可能源于未能正确理解《象传》所云“憧憧往来,未光大也”,以为“未光大也”是指有私而不得光大。其实此处的“未光大”,是指事情未得解决、想法未能实现。

 

黄寿祺、张善文既受了上述解读的影响,又与之不尽相同:“本爻极言男女交感须‘正’……然而,‘交感’之理原非限于男女情事。所‘感’至正至大者,不但‘思虑不定’之求不复存在,乃至‘天下’因之心志归一,人无所思,意均通同。”(《周易译注》,第262页)此解认为九四爻讲的是男女交感,这不正确。咸卦整体并非只讲男女交感之事,九四爻辞更无一语提示男女交感;其次,说“所感至正至大”便不会“思虑不定”,恐怕也不正确。目标正大之至,并不等于具体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思虑不定乃是常有的事情。

 

当然,上述解读并非全无意义。感通至正至大的目标,且实现途径也一感即通,无疑是感通最高、最理想的境界,这一境界或许可以通过现实的修为得到少部分的实现,但不可能彻底实现。即便如此,这也只是后人的创造性解读,不是九四爻辞的本来意义。

 

 2.正解

 

“贞吉,悔亡”,持行正道则吉祥,悔事会消亡。黄寿祺、张善文曰:“此谓九四当‘咸’之时,本有‘失正’之悔,但阳居阴位有谦退之象,犹能趋正自守,与所应之初六以诚相须、静俟心志通同之日,故获‘吉’而‘悔亡’。”(《周易译注》,第261页)

 

“憧”,《说文·心部》:“意不定也。”“憧憧”,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刘云:“意未定也。”“憧憧往来”,因有事情未得解决,心意往来不定。“朋从尔思”,朋友追随你的心思,替你分忧。

 

九四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持行正道则能得吉,悔事才会消亡。(有事情未得解决,)心意往来不定,(此时)朋友会追随你的心思(,与你心意相通,替你分忧)。

 

九四至上六取象人体上半部分,九四爻取心为象。因此,此爻讲的是以心相感。

 

本爻引申义是:以心相交相感,要以心思端正、行守正道为前提。

 

《象传》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行事得正,自然不会与不该结交的人交往,即“未感害也”。心中拿不定主意,想法未得实现,即“未光大也”。 

 

七、咸卦九五爻辞:咸其脢,无悔。

 

1.传统解读之失  

 

王弼《周易注》:“脢者,心之上,口之下,进不能大感,退亦不为无志,其志浅末,故‘无悔’而已。”此注之失有二。其一,心之上、口之下既与心无关,亦与口无关,推不出“其志浅末”;其二,“其志浅末”与“无悔而已”似无必然联系。

 

《程氏易传》:“脢,背肉也,与心相背而所不见也。言能背其私心,感非其所见而说者,则得人君感天下之正而无悔也。”注《象传》“咸其脢,志末也”曰:“戒使背其心而咸脢者,为其存心浅末,系二而说上,感于私欲也。”前一句其实是说,心皆是私心,背其心则无私,无私则能感天下之正而无悔;后一句又认为心皆是公心,不存心或存心浅末,则将感于私欲之末。虽说古经与《象传》非一人所作,可以作不同甚至相互抵牾的理解,但绝不能把“背其心”之“心”一时解作公心、一时解作私心。要么其中一说有误,要么二说皆有误。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人公心多一些,有人私心多一些,但人心总是公私夹杂的。因而,“背其心”既不能理解为背公心,也不能理解为背私心。《周易本义》曰:“脢,背肉,在心上而相背,不能感物而无私系……虽不能感物,而亦可以无悔也。”不能感物者虽无私系,但为人岂可无感?若一时无感,又焉知不是处危地而不自知?反之,处吉地而无感,虽不致凶,又如何能“无悔”?综上,程颐、朱熹皆以“脢”在心之背。程颐引申为无心相感,朱熹引申为不能感物,但均未抓住“脢”最本质的特征。

 

黄寿祺、张善文曰:“‘背脊肉’于人体为未能通感之象,犹九五虽居尊位,却同‘槁木’无情,不能以心感应其下。”(《周易译注》,第262-263页)身居九五之尊,却不能以心感应其下,心如槁木无情,实已不啻禽兽,岂能以无知而无悔论之?

 

2.正解  

 

“脢”,指夹脊肉,即脊柱两边起辅助作用、护卫脊柱的肌肉。

 

九五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感应其夹脊肉,不后悔。

 

引申义是:人际交往中,需要有奉献精神的人,甘当绿叶,甘作人梯,无怨无悔,这无疑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象传》曰:“咸其脢,志末也。”“志末”,即心甘情愿居于末位、担当配角。“志”,指心之所思所想,引申为心甘情愿。“末”,指末位、配角。

 

此爻帛书本“脢”作“股”,并非完全解释不通。“股”除了可以像九三那样引申为缺乏主见,还可以引申为甘愿追随、甘当绿叶。同一种取象从不同的角度看,特征是不一样的,由此自然可以引申出不同的深层意蕴。不过,九五取“股”象确有严重不足。就人身而言,股在心之下,将“股”系于“心”之上,不能不说是一种取象错位。从意义上说,“脢”作为配角有其主动的一面,股则只有被动的一面。因此,九五爻取象“脢”比取象“股”更为准确。

 

八、咸卦上六爻辞:咸其辅颊舌。

 

“辅”,牙床。“颊”,面颊。“舌”,舌头。

 

上六爻辞的字面意思是:感应其牙床、面颊、舌头。牙床、面颊、舌头都与说话有关。此爻意在表达,仅有言语上的相感。《象传》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滕口说”,即张口放言。

 

其引申义是:非出于诚心,未见诸行动。《周易本义》曰:“上六……处感之极,感人以言,而无其实。”正是此意。其余诸家解读大致相近,兹不具引。

 

九、总结

 

咸卦以男女交感和身体感应为喻,表达了交往处事的道理或原则。关于卦辞,传统解读多基于男女相感来理解,其实卦辞着重强调的是屈身虚己、礼贤下士、虚心向他人学习。关于初爻,诸家均未着眼于足拇趾与其他足趾的不同去体会“拇”的本质特征。若依此角度理解,初爻讲的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切勿把自己孤立起来。解卦九四亦取“拇”象,且与“朋”象相合,比喻能力再强的人遇到险难时也需要他人的配合支持。关于二爻,诸家多以腓体躁动取象,认为二爻“感物以躁”乃“凶之道”,实则二爻取象腿肚抽筋,喻勿与坏人、恶人相交。艮卦六二亦与腿肚抽筋有关,腿肚抽筋不可控制且难以自持,喻本当止而不得止之,是以有憾。关于三爻,诸家多以股随足或随身而动,不能自处,喻人无主见而听任摆布,基本得其正解。艮卦九三不取股象而取腰限之象,体现了取象的唯变所适之理。人患腰椎病则腰限动弹不得,喻本不当止而强止之,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关于四爻,诸家皆以九四为有心之感而未及无心之感,其实四爻讲的是交往处事要心思端正、以心交心。关于五爻,诸家将脢或解作不能感物,或解作感之浅末,或解作无心之感,皆未抓住脢之为脢的本质特征。五爻实则讲的是交往处事要有奉献精神,甘于做配角,如同脢辅助脊柱一样。关于上爻,诸家解读大致能得其正解,讲的是交往处事不能夸夸其谈,务必言实相符。

 

 

注释: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64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2.转引自侯乃峰《〈周易〉文字汇校集释》,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第263页。

3.马恒君注释《周易》(全文注释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4.李尚信《释〈周易·渐卦〉》,载《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第65页。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