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新书 | 向世陵 等:《儒家博爱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2)
发表时间:2022-12-04 19:55:52    作者:    来源:“宋明理学”微信公众号

向世陵等:儒家博爱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ISBN:978-7-04-059445-4

字数:550千字

 

内容简介

《儒家博爱论》由向世陵等学者共同撰著完成,全书55万字,2022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博爱是中国文化本来的精神。作为儒家博爱论专题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本书着力发掘儒家仁学本有的博爱蕴含和普遍的人道关爱资源,澄清近代以来对儒家仁爱-博爱观念的误解,全面系统地阐明中华文化的博爱基因、儒家博爱观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指向,以及儒家仁爱的心理依据、价值构建和多面向的展开。

本书分上下2编,共13章。从哲学的概念分析推广到对“大一统”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慈善救助、民族文化交流及与基督教博爱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在儒家博爱观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爱亲孝慈的个体关爱行为到爱国爱社会的崇高境界,既是价值内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教化的结果。爱的公共性和互惠性品格得到充分彰显。人际交往的“亲亲为大(先)”与治国理政的“爱人为大”作为儒家仁爱的两大基本指向,能够协调并相互适应。在规范化为制度之先,博爱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在制度形成之中和之后,它影响着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遵守者,潜在地调节着他们的行为。民心的舒慰凝聚与国家的统一安定本来是良性的互动关系。儒家博爱不仅在汉文化圈中普遍流行,也浸润到少数民族群体之中,并关联到民族和睦与国家认同,实际形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汇碰撞,无论是基督教的神爱还是人对神、人对人之爱,与儒家立足内在仁性生发的普遍之爱,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需要认清中西博爱观的同异。

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对儒家博爱思想验明正身,了解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影响,尊重和发扬儒家博爱的精神和价值,从而有益于我们时代。

 

目    录

绪言  序——“博爱”的仁学

上编

    第一章 博爱观念的起源与蕴含

一、博爱观念的萌发
1.爱在惠民怀仁
2.仁与爱的关联与博爱的语词
3.爱的先人后己
4.爱人与自爱
二、爱的互惠性
1.爱在传递与施惠
2.爱、亲、仁之关联
3.互惠与将心比心
三、亲社会行为与爱心生成
1.爱心生成的心理依据
2.爱人、人爱与物爱
四、“天下为公”与博爱的理念
1.大同之道与选贤任德
2.公平无私的博爱要求
五、“爱物”的生态观
1.由仁心而爱物
2.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第二章 孔子之道与儒墨异同
一、“孔子之道”与仁爱的差等
1.爱的观念与孔子仁学的产生
2.《论语》中的表述与“亲亲为大”之解
3.孔墨之别与墨子“非儒”
二、无父无君与禽兽的指责
1.无父无君的历史现实
2.“禽兽”概念辨析
3.孟子的“兼所爱”与“一本”义
三、兼爱、仁爱在诸子的混同
1.杨朱、墨翟“学仁义”与荀子的爱与利合
2.诸子的统合儒墨

第三章 汉唐社会的博爱观念

一、汉代政治的“博爱”诉求
1.博爱观念对制度的价值塑造
2.“威势成政”的要件与内核
3.以孝治天下的先行
4.“爱人为大”与“自爱”的贯通
5.普爱无私与公天下
二、博爱契合于社会治理
1.顺乎情而至于德
2.基于“家国同构”的凝聚力
3.基于文化传统的惯性
4.博爱观念的进一步诠释

第四章 宋代理学的博爱论构建

一、张载的“兼爱”与“民胞物与”
1.张载“兼爱”的提出
2.善以天下与爱人如己
二、二程“一体”意下的仁道与博爱
1.“一体”之仁与仁、爱之间
2.仁者廓然大公
3.仁的“偏言”与“专言”
三、朱熹的“状仁”说及对爱的诠释
1.“状仁之体”与公天下之爱
2.“专言”与“偏言”的“相关说”
3.朱熹与张栻的仁、爱之辨
4.“为仁”与“为本”
5.程颐师生及朱熹的“理一分殊”说
四、张栻的仁说及仁与爱之辨
1.“复其见天地之心”的解读
2.爱之理与以公体仁
3.“理一分殊”与“一本”义
4.从程颐到朱熹、张栻的“休复下仁”解
五、陆九渊仁说的内涵与特质
1.仁义要济民之需和给民以利
2.立足仁爱之心而惠民养民
第五章 “天下一家”与“一体之仁”
一、传统儒学的“一家”、“一人”观
二、宋儒对“天下一家”的解读
1.从《礼运》到《太极图说》和《西铭》
2.“天下一家”的殊途同归
三、王阳明的“一体之仁”与亲民情怀
1.“一体之仁”视域下的博爱论说
2.“里面”仁理与仁义内外
3.“千万人惟一心”的一家观
4.附:湛甘泉的“家天下”说
第六章 互助与“同善”的理念及实践
一、生生之仁与杨东明的“同善”呼唤
1.生意流行与“广仁”好义
2.同善的实学
二、“大身是谓同善”
1.“善与人同”与天地一身
2.生生之善与同善一家
三、谭嗣同“仁学”的批判精神
1.仁通平等的新解
2.对“仁”名的正名
四、互助与博爱——孙中山进化论的博爱精神
1.进化论氛围中的人类互助原则
2.革命与博爱相关联
3.互助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第七章 西学东渐与中西儒耶博爱观比较
一、迎合儒学的基督教博爱
1.以“合儒”为突破口和手段
2.以仁爱释天主之爱
3.Philanthropy、fraternity与博爱的互译
二、清末以降儒家博爱观的隐微
1 维新派学人与基督教
2.援西入中彰显博爱义
3.儒家博爱观的隐而不显
三、儒、耶博爱之辨析
1.神爱与人爱
2.爱人如己与行仁次第之差
3.血亲在彼此爱的体系中的地位
4.得进天堂与人间理想世界的构筑

下编

    第八章 博爱观念的制度化展开

一、博爱的制度诉求
1.制度以治世
2.制度是践行博爱的有效路径
二、维护亲情的制度建构
1.导民以孝
2.仁孝的法律践行
3.不孝入刑
三、为政爱民的举措
1.食货为先以养民
2.矜恤老幼妇孺
3.灾荒时期的救助举措
4.连坐范围的缩小
5.轻刑——五刑改革
第九章 慈善公益的博爱实践
一、以民为本是慈善行为的基石
1. 基于民本而养民教民
2. 慈善关怀是博爱的逻辑延伸
二、乡绅主持下的民间慈善
1.乡绅之治与地方社会
2.管理地方的乡土之爱
三、践行博施济众的乡绅慈善
1. 关怀生命的赈济救助
2. 为善乡里的康济公益
第十章 民族文化交流与“天下归仁”
一、华夷之辨及其文化交流
1.华夷之辨
2.华夏与夷狄的文化交流
二、以修德为核心的儒家仁爱教化
1. 以德为怀
2. 仁政为一
三、儒家仁爱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1. 崇仁历义
2. 仁礼化民
四、民族融合的文化纽带
第十一章 儒学南传与壮族的博爱文化
        一、博爱观念影响下的壮族民风
1.儒学南传与壮乡民风的转变
2.儒学教育与壮民对仁学的接受
二、壮族博爱思想的民族特点
1.重实事实用
2.强调公正平等
三 、壮族博爱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以仁孝为本
2.怜民爱民
3.仁政爱众
4.以“仁爱”化“性恶”
第十二章 汉藏一家亲与博爱利他
一、儒家博爱观念在藏族社会的传播
1.和亲安边与儒家博爱观念的传播
2.茶马互市与儒家博爱观念的传播
二、藏族社会吸纳儒家博爱观念的缘由
三、儒家博爱观念在藏族文化中的价值呈现
1.慈悲为怀、利乐众生
2.写卷格言、仁爱劝善
3.“十六净法”与道德习俗
4.汉藏一家、互助互爱
第十三章 儒家博爱观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以白族、 彝族、傣族为中心
一、 史诗歌谣传说中同根同源的博爱情愫
二、 文化上的天然契合因素
三、社会政治上的文化导向
四、 白族、彝族与傣族博爱思想的表述
1.白族
2.彝族
3.傣族
五、儒家博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总体影响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向世陵,1955年生,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等职。出版《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理气心性之间——宋明理学的分系与四系》《理学与易学》《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变》《善恶之上——胡宏·性学·理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七十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儒家哲学、传统经学、宋明理学、易学哲学、儒释道关系等。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