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
“首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高平召开
发表时间:2023-05-16 17:30:48    作者:    来源:
中华气学文化的当代价值
——“首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5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江西中医药大学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协办,山西炎农中医气学康养中心、山西高平市投资促进中心、山西晋城市王叔和研究会承办的“首届实学·气学·心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气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山西省高平市举办,30多名国内外专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王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气学”是实学重要理论基础,“心学”是“实学”内在修养领域。适值海峡两岸将在高平举办祭祀炎帝大典,众所周知,神农氏亲尝百草治病,开创华夏民族中医学文化。党的二十大提出“第二个结合”,我们要积极运用“两创”方法,推动对包括实学、气学、心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山西炎农中医气学康养中心毕俊强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气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之气,不仅是哲学和医学概念,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打造以中医气学为特色的康养中心、康养基地,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理念。
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教授指出,中医之所以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因为中国古代贤哲们深切实证并认识到气是宇宙本源。气学研究乃亲身体悟之实学,对气本体的认识是心学重要内容。作为中医学核心,气与意识(心神)、身形紧密关联。开展对气、意识的科学研究,推动中医文化走向世界,以之经世致用、造福人类。
新西兰医师、澳大利亚医学院士玛格丽特·麦基博士指出,在新西兰西部的医疗体系中,中医气学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然而它的保健功能是安全的、负担得起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在减少疾病和伤痛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西方关于身心主流观念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缺乏天人合一整体观支撑。中医气学及其倡导的“心意”运用方法,对人群健康潜力的改善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墨西哥塞尔吉奥·洛佩斯·拉莫斯博士回顾了本国“气学和心理学”互补研究的状况,指出:来自中国哲学的气学思想,将人体类比于宇宙演化自组织过程,打破了西方实证主义科学框架将身体视为机器的理念;利用中医气学理论和学说,开展对慢性病、癌症及其预防等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已纳入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心理学职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培训中。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柳新研究员指出,“生生”之道的全体大用,在王船山诠释之后才得以透彻彰显。他以“气”说《易》,直承张子气论,并自成一体;以“乾坤并建”为原型和内核,建构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价值与知识相统一的实学理论体系;以气论为基础的心性实学,归本于古典儒家修养功夫与礼乐教化相统一的学问传统,而又别开生面、返本开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指出,近代学者段正元对实学概念的界定源于儒家经典,其内涵囊括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和修为,强调以躬行实践迈向大同理想。他通过办“伦礼会”、“人伦道德研究会”、道德学社,反对虚理,强调实礼,以道德实践为根本,弥补天地元气,挽救世道,救治人心,可以为构建当代“新实学”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天津大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心朱康有研究员指出,“实学”致力于把传统文化做到“实证”层面。要认真落实2022年国家八部委(局)制定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发挥以“气学”为基础理论的中国传统有机科技理念在当代社会的功效和价值,使之融入经济发展、生产力革新之中,为创建人类新文明、新文化作出独特贡献。
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常大群教授指出,数百年来西方物质概念不断自我突破:从笛卡尔的接触性物质相互作用,到牛顿的远距离相互作用;从质量为显态的物质,到麦克斯韦电磁场以能量为显态的物质。西方心灵哲学也试图突破意识研究的困难问题,揭示意识的本质。麦金大胆提出意识是物质一种形式的观点。当代中国学者在传统气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三层物质理论,明确主张意识是以信息为显态的物质形式,预示着物质概念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
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赵艳霞教授指出,自2004年威尔士大学中国研究本科专业创立开始,到2007年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该大学从不自觉到自觉成为海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地;从形式单一的给予式宣传推广,到主推中医气学和道家气学养生,切合当地民众需要——这一传播模式促动了中国文化的宣传和影响由肤浅到深入。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国学国医教研室常佩雨主任指出,梳理10年前出土的汉代景帝武帝时期医药新材料——天回医简中“实”“心”“气”相关文献材料,使我们了解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医药简帛材料、经过天回医简、发展到传世《黄帝内经》这三类文本之间的演变轨迹,有助于把握早期中国实学、心学、气学在中医药领域内涵的逐渐丰富与发展。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戴庞海教授指出,明清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兴起与当时地方商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般出现在文化氛围浓厚、经济活动极为活跃的江南地区;明代中后期的怀庆府商品经济较为活跃,也萌发、兴起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与东南实学既存在着共性,同时有北方地域性特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乔五星指出,《了凡四训》中的“心学”为“立命之学”。各家立命之学形成系统且被集大成,集中见于《了凡四训·立命之学》中,被称为“唯心立命之旨”。袁实证了此学问的真实不虚,亦叫立命之“实学”。
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余斐霞指出,太极拳、健身气学的推介,从初期只是众多中华文化走出去活动中的点缀,发展到目前教学和文化活动的工作重点,在内容、形式和规模上都经历了飞跃。我们抓住英国国民医疗体系NHS的社会处方运动Social Prescribing 带来的机遇,使得气学和导引推介活动产生滚雪球效应,辐射英八所高校,并进入企业,向外拓展。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赵辉教授指出,中医气学实践能够“治未病”。“防”远胜于“治”。气学习炼是维护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方法。主动内向性运用意识,发挥意识强化生命力的特殊作用。组场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高科技,是实践气学文化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通过云平台方式,为更多人的健康提供帮助。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文新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文明新形态即中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形态。这一转型的关键是文明范式的深层革命,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混元整体理论“变人类自然本能为自觉智能,使人类从生命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促进人类文化向更高级阶段跃迁”的宗旨,极有助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
天津社会科学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建永研究员指出,养生文化从实学应用角度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东方的生命学。21世纪的医学,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向。身心和合、身国同构的养生理念契合了这一发展趋势。实学养生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和谐适应的基础上。身心和谐的效果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直接相关。
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黄祖辉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出发,坚持人民至上、健康至上,提出具有全局性、全球性、时代性的“大健康观”,在构建健康中国治理模式、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应对世纪疫情挑战上具有重要意义。“大健康观”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身体逻辑和实践逻辑等相互叠加形成的结果。
山西省王叔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平市政协原副主席李随胜介绍了出生于本地的魏晋太医令——“脉祖”王叔和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收集整理《伤寒论》,使张仲景濒临散佚的专著得到传承;编撰著述《脉经》,使后来医家行医有方、问病有准。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旺副教授指出,中医药文化在有关治国理政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它与治国理政具有理论一致性,是对中国传统治道哲学的丰富和推进,应视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既为良医,亦可良相”、“上医医国”,活转中医药学“资政兴邦”的古典意蕴。
西安市临潼区智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叶世平指出,运用“中医养生康复学”和“中医内证体察学”的气学组场方法,对促进化散人体内肿瘤肿物的康复作用具有明显疗效。这是具有中医科技文化特色的锻炼方法及康复模式,属于颠覆性的医学技术。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主任医师张福顺指出,中医之“气”是可以体察到的客观存在。通过引导受试者积极主动地精神内守,运用“内证体察经脉敏感训练法”能有效激发经脉之气。
成都龙泉驿心学研究会义文辉会长指出,孟子所说的“志”为心志,“体”为心体,故心是气的主宰,气是心的充盈,心为体,气为用,心有所动,气必随之。从心、从体、从内运用“集义”工夫,从气、从用、从外运用“配义”工夫,内外交相涵养,抵“浩然之气”本然又玄妙之境,终启儒家养心养气之方,立后世心学实修之式。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张跃龙指出,对“气”的理解、认识、应用,经历了秦以前的奠基期、汉唐时期的发展期、宋明时期的隆盛期、清朝的沉滞期以及现代复苏期。传统文化对气论与气学、气学与气学锻炼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佐证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价值与作用。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佩蒂亚·西斯博士指出,气学之修养是未来一种有价值的自我保健方法。通过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气学项目合作研究,建立了大量直观数字模型,说明从西方科学发展起来的幸福感综合模式,与中医形、气、神三位一体有相似之处。
英国威尔士大学三一圣大卫分校和谐研究所所长尼古拉斯·坎皮恩副教授指出,西方哲学中和谐理论的基础是宇宙万物完全相互联系的模型,它与现代深层生态学、生态政治等理论有着深刻的渊源。相互联系理论对和谐与健康有一定影响。中华文化中的气的学说,可视作处理个人和集体能量之关联,故和谐与健康也应该着眼于个人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赵建功副教授指出,药王孙思邈独冠古今的医学成就与其深厚高明的易学造诣密不可分。他十分强调“修行”“养性”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性,主张“养性”的核心是止恶为善,要爱惜物命,学会尊重一切生命。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菊英副教授指出,王阳明基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进一步阐扬了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因为万物原本一体、“同此一气”。
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伯恩哈德博士、玛伦·卡拉施医学助理工程师指出,每个物体、每个原子中充满着能量和信息真空,并与整个宇宙真空相连,可称之为中国文化中的“气”。协调我们身体许多分子、细胞以及全身自我修复机制的,就是这种“气”的沟通能量和治疗信息。
法国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乐潜山指出,《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历来有很多争论。运气学说是中医整体观的依据,是中医辨证施治思想的渊源,对预测疾病、养生保健、制定诊疗方法具有一定价值。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石霞指出,阳明继承明道性气、形上形下一体浑融的思维方式,对“生之谓性”进行了价值重估。他以“气”释“生”,重视“性之生理”,强调良知具有动态生成性内涵而非一悬置的抽象、静态本体。这就建立起了主客一贯、一体浑融的心性之学。阳明后学割裂了性与气在生成现实人性上的内在统一性,导致道德理性与行动践履的断裂。
荷兰专家安卡·巴克斯指出,可将西医与传统中医气学、冥想相结合起来,促进健康幸福以及人际同情心的增长。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她发现了一种跨学科方法——融合物理学、神经科学和传统中医原理,比西方心理治疗方法更有效地治愈了自己疾病。
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朱晚锋指出,中医药文化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由中医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所构成,是中华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药文化不仅包涵元气实体之学、道德实践之学、经世实学等实学特性,还蕴含实事求是精神及实测实学特性。
山西天元集团董事长李景春,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东莞泰威电子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文良,分别介绍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在企业中的历程及经验。晋城市王叔和研究会秘书长袁麦林、超悦人(北京)健康教育股份公司董事长马承杰、广州融创大健康集团总裁封江涛作了发言。
会议期间,超悦人(北京)健康教育股份公司、广州融创大健康集团与山西炎农中医气学康养中心签约,共同支持高平市康养事业的发展,打造具有鲜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康养基地。高平市工商联主席成燕、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牛青及与会专家出席了签约仪式。

(朱康有 章文春)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