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动态
新书丨沈顺福:《德性与生存——传统儒家人学基本原理》
发表时间:2023-08-26 23:03:23    作者:    来源:“中哲动态”微信公众号

德性与生存——传统儒家人学基本原理

 

图片

书名:《德性与生存——传统儒家人学基本原理》

作者:沈顺福

ISBN:978-7-100-21900-6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定价:128.00元

 

·比较视野下的儒家世界观

·考察以德性为核心的儒家人学体系

·为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找到世界范围和哲学领域上的新定位

 

作者简介

 

沈顺福,1967年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著有《形而上学导论:一种关于道的哲学理论》《儒家道德哲学研究》等书,在《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重要文章

 

内容简介

 

本书主题是考察以德性为核心的儒家人学体系,作者是山东大学教授沈顺福,该书已收入尼山文库。

全书分四章,每章各四节,并有一篇导论和结论,另附两篇相关研究作为附录,共30万字。全书立论深刻,以儒学为主,但学问不避中西,对西方思想时有论及,意图从比较根本的层次上解决关乎人性的基本问题,为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找到世界范围和哲学领域上的新定位。全书语言通顺,说理清晰,材料丰富,读来可令人精神一振。

 

目录

 

导论 存在即生存:比较视野下的儒家世界观 / 1

第一章 德性与本体 / 17

第一节 性与本:本源论与传统儒家思维方式 / 17

第二节 性与体:体用论与传统儒家形而上学 / 33

第三节 物与气:儒家生命哲学 / 49

第四节 性与气:儒家性命观 / 66

第二章 德性与心思 / 85

第一节 性与心:儒家心灵哲学 / 85

第二节 性与思:儒家思维观 / 102

第三节 性与我:儒家主体观 / 116

第四节 性与顺:儒家道德产生的机制 / 142

第三章 德性与成仁 / 158

第一节 性与信:儒家信仰观—兼与基督教信仰观之比较 / 158

第二节 性与情:儒家情感论批判 / 173

第三节 性与善:儒家道德论 / 188

第四节 性与美:儒家审美论及中国传统审美精神 / 208

第四章 德性与道理 / 227

第一节 性与德:先天与后天 / 227

第二节 性与道:儒家行为规范论 / 244

第三节 性与理:从实物之性到超越之理 / 259

第四节 性与文:教育便是教化 / 278

结论 德性论是一种方法论 / 294

参考文献 / 310

附录一:试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 322

附录二:自然与中国古代道德纲领 / 336

后 记 / 351

 

 

导论(节选)

 

 

 

存在即生存:比较视野下的儒家世界观

 

图片

 

对世界本源的关注与思考是哲学的基本使命。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世界的终极性思考或追问构成了哲学的基本分支即形而上学。因此,形而上学追问世界的终极性存在。这种终极性存在,在柏拉图那里,表现为客观的、实在的理念(ide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它是现实之物即实物(substance)。到了近代哲学,人们将对世界的终极性存在的追问从客观对象转向主观之思中。存在是思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存在超越的物自体与主观相结合而产生的超验综合判断(康德)。这三种终极性追问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模式,即存在是客体;存在是实物;存在是理性。其中的存在应该有两种所指,即存在之物和存在本体。前者表明了它的研究视域,即它追问世界上的一切存在者: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山川河流以及人类社会。从近代开始,思维领域成为西方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的主战场。作为后者的存在本体则是人们对存在者的认识。二者一起构成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与之相比,在中国古人看来,存在是什么?它同样涉及两个问题,即存在与存在本体。前者涉及存在的视域,后者则是存在的终极性认识。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关心的对象是什么呢?其终极性存在本体是什么呢?这便是本书关心的核心问题。本书将从比较的视野出发,通过比较中西方宇宙观的相同与差异,揭示出中国古代形而上学的基本视域与主题,同时探讨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

 

 

 

结语

 

 

 

存在:德性与理性

 

儒家的宇宙观与柏拉图的宇宙观,既有一致性,也有不同。二者一致之处在于:他们皆以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者,且具有活力。宇宙世界是一个生物体。万物一体。

 

然而,对这个生物体的存在基础与性质等,儒家与柏拉图存在着分歧。首先,柏拉图以为,宇宙世界是造物主的杰作,是造物者的故意行为。因此,宇宙的存在具有目的性。更重要的是,柏拉图等以为,宇宙不 仅仅具有生命力,而且具有理智(understanding)或理性(reason)能力。有学者甚至将造物之神理解为“神圣理性的代表”,宇宙似乎能够思考。有理性的宇宙自然具有理解力,其行为具有目的性。宇宙的生存与理性的思维共同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研究视域,即西方哲学不仅关注于宇宙生存,而且关心于理性思维。客观的生存与主观的理性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研究视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以为,天地宇宙自然自在,它不是某个造物主的有意行为的产品。天地宇宙虽以天地之心为本,但是这种天地之心却是本原之性,缺少思维的功能。因此,在传统儒家视野下,宇宙的存在仅仅是生存,是天理的大化流行而已,它无目的性,无理性。或者说,宇宙虽然也是一生物,却无理智。这意味着: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关心于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存。存在便是生存。至于西方人特 别关注的理性思维等,中国古人不甚关心。

 

其次,在柏拉图那里,宇宙决定于上帝,决定于宇宙之魂。宇宙之魂是其决定者。宇宙之魂既有实体性一面,又包含思维性功能。实体与思维共同成为古人理解存在的关键。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的本体理解为实体。所谓实体,他说“意思有四点:(1)单一物体,比如土、火、水等类的事物。它是所有事物(无论是动物还是神灵)的组成部分。(2)它存在于事物中,不可以作为谓项来定义他者,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如同动物的 灵魂是其存在的原因一般”。灵魂便是动物的实体,即“根据公式,动物的灵魂(因为这是生物体的实体)是它们的实体,即某种事物的理念或本性”。实体的第一种存在便是形式或理念。故,灵魂也是某种理念。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将德性视为天地之心、宇宙之本。存在即生存。生存即德性的生存。德性是生存的本源,生存是德性的展开。因此,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的基础(理学家称之为本体)是德性。

 

最后,儒家的宇宙世界是一个自在的自然世界,缺少目的性。柏拉图的宇宙世界是一个目的的世界、理智的世界。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其实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决定论传统方式。在儒家那里,其决定论的方式是本原 论,即本原决定一切。在柏拉图那里,其决定论的方式是目的论,即目的决定行为。这一理念后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发扬,并逐渐形成目的因学说和目的论传统。“事物是什么与事物为了什么,本来就是一回事。”目的决定存在。这可能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尼山文库总序

 

 

 

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20世纪30年代与50至80年代,闻一多、梁实秋、杨振声、老舍、沈从文、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殷孟伦、殷焕先、丁山、郑鹤生、黄云眉、张维华、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赵俪生等先贤学人,铸就了山东大学文史研究的两次辉煌。2002年,山东大学组建文史哲研究院。2012年,为进一步发挥山东作为孔孟故里、儒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和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学科特色,文史哲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和《文史哲》编辑部,整合组建为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名称保留)。重组后的儒学高等研究院,以儒学研究为特色,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研究为重心,倡导多学科协同发展,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高度与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为深入阐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持续推进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参与并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特别策划推出了以象征孔子诞生地、儒家思想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尼山为名的“尼山文库”。该套丛书侧重理论研究,以儒学与中华文化的义理凝练与阐释为特色,第一辑自推出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此基础上,现全力推出“尼山文库”第二辑,欢迎海内外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023年6月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哲学史学会